“如何艺术?”是艺术家们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始终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年轻艺术家来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显得更为迫切。
因为,他们一方面要解决生存问题,另外一方面要思考创作的问题。当然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问题,比如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没有目标,而迷失方向,有时也会感到孤独,尤其是步入社会面临生存问题时,可能会想到放弃,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存在很多艰辛和变数,那么年轻的艺术家们在面对“如何艺术?”这个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做?
秋雨 国画 202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特别谈到交流的意义,作为青年艺术推广平台,不是简单地将作品放到网上,就能发现好艺术家,还需要互动、讨论、评述,在交流中理解他们的艺术,进而找到那种能够放大于社会,形成文化上深度思考,艺术上思考的作品,让更多观众获得理解,在理解中既推动社会对新艺术的认知,也让我们知道作品的价值所在。
同时,他还强调,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把年轻艺术家们所思所想呈现出来,才能找到平台与艺术家的链接点,从而更能跟艺术家形成合力,产生最大的效果。
在年轻艺术家推广扶持方面,张子康拥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比如2012年今日美术馆发起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之后的2015年、2017年参与策划的青年艺术+等等,在他看来,当下如果要做一个青年艺术推广平台的话,最为重要是体系策划和战略定位。
他举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己早些年去到大都会博物馆,基本上看不到中国艺术,但随着中国的发展,现在再去到大都会博物馆,他们用三个展厅展示中国艺术,为什么?
“先验剧场”青年艺术家群展
因为它要让大家看到水墨艺术今天还有生命力,还能够在当下发挥作用,这是它的战略性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建造文化的话语权,要从里边找到我们这个民族今天发展的新东西是什么,继而探究这些东西与传统有什么关系,然后从中寻找出推动价值的东西,推动人类发展的东西。也正是如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才显得如此重要。而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
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上,张子康认为社会对创新的艺术家或者致力于用一生做艺术的艺术家,应该给予一定的尊重,这是大家要共同推动的社会风尚,也应该引起大家重视。
艺术家成功与否的原因有很多,从鼓励年轻人上来说,照着自己的方向努力,总会有获得。
同时,他希望年轻艺术家们,要进行真正具有深度的研究和思考,作出真正能影响社会的作品,能够推动艺术新审美价值建立的作品,年轻人要有这种理想,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激发出更大潜力。
感悟 国画 2022
对 话
记者:90后艺术家在前段时间是很热的一个话题,不管是美术馆级别的展览还是二级市场,包括艺博会,都在不断的亮相,被关注和讨论。张老师您本身在中央美术学院,就您近距离的观察,更年轻的艺术家们,比如90后、00后,他们有怎样的面貌和状态?
张子康:与前几代艺术家相比,90后、00后这批艺术家完全不一样。数字化、网络的发展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现在的年轻人,通过手机、电脑很容易获得想要的知识。并且,作为个体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都不同,这是知识层面。
学校层面来说,当下老师们也与之前不同,过去更注重基础训练,沿用的是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而当下,则更加多元。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以及设计学院的教学,借助新材料、网络、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创作。现在中央美术学院还建立了科技艺术学院。科技与当下的链接更紧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批年轻艺术家,他们的创新能力、知识框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一方面,也与这个时代崇尚年轻人的东西有关,比如潮流艺术,带有很强的娱乐性、互动性。艺术家的创作中,对时尚的概念跟过去也不一样,他们的追求也不一样。
创作方式上,年轻艺术家们喜欢借用图像,受图像的影响可能要比现实体验获得的经验多得多。因为图像太容易获得,并且太多、太丰富,艺术家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情感的联接以及知识信息等与之发生关系。在图像时代,虽然他们面对的不是真实的、物理存在的情感交互,虚拟情感交互也能让他们受到感触并进而思考艺术问题。
艺术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扩充,比如像我小时候,什么是艺术?首先想到的是绘画,当时不会认为摄影是是艺术,更别说装置、影像,现在要说这些不是艺术,会被认为不懂艺术。这种观念也延伸到其他领域起到一种社会性作用,比如国外众多大学都建立了美术馆,比如哈佛大学有19座博物馆,其中近一半和艺术有关,我在与这些博物馆管理者沟通的时候,他们普遍谈到艺术代表某种创造力,能够推动创新。同时,也可以看到,众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谈到艺术时,都会讲到自己曾受到艺术的影响,改变了思考视角,因此获诺贝尔奖。其实是艺术赋予科学新的能量或视角,而科学家们的科研又创造新的想象,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说,今天艺术的意义和以前是不一样的。
对年轻人来说,身处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视角非常多元。比如玩的角度、艺术作品审美角度、创新角度、社会视角、科技角度等等,这种多元必然使得年轻人们的艺术变得多元、丰富。进而跟社会形成连接,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艺术多元现象。
观心 国画 2022
记者:在创作上,90后、00后艺术家是否已经显现出这一代际艺术家自己的特点或者面貌?
张子康:就是上面提到的多元化,有传统方式,也有新创的方式,有各种语言上、观念上、形式上的新东西,而不是统一种的样式或模式。
这批年轻艺术家们为艺术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也带来不确定性。
记者:就当下的艺术环境而言,您觉得对青年艺术家来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张子康:每年有那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都做艺术家不太可能,因此,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是最重要的。
比如有的人适合做艺术家,有的适合就业,我听说今年有毕业生通过网络视频赚了近2000万,在实现艺术梦想的同时也实现了财富的积累。时代不一样了,同学们有更多新的机遇,同时,他们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也会为这些领域带来新鲜东西和活力。比如做直播、游戏、设计等等,相对来说就业非常多元,机遇特也很多。
记者:从专业艺术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是有艺术潜力的,但最终能否成为艺术家,存在很多艰辛和变数,您觉得在这条路上最需要的是什么?
张子康:首先想说的是,做纯艺术,是值得被鼓励、支持的事情。当然,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每个人的选择,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周全的地方。
我觉得社会,对创新的艺术家或者致力于用一生做艺术的艺术家,应该给予一定的尊重,大家要共同推动一种好的社会风尚,这应该引起大家重视。成功与否的原因有很多,从鼓励年轻人上来说,照自己的方向努力,总会有获得。
年轻人刚走上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怎么关爱?从国家战略来说,政策上需要对年轻艺术家进行支持,当然,周围人的关心也必不可少。要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不用他们,不让他们去尝试,就不知道潜力有多大,这些都很重要。
记者:您本身也一直在参与和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发展,比如2012年今日美术馆“关注未来艺术英才”,之后的2015年、2017年青年艺术+等等,关于青年艺术家扶持平台的发展,在您看来当下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张子康:能够将好的年轻艺术家推出来,好的作品放大到社会,让大家去认知。
其实,现在年轻人都有展示的机会,自媒体的发展,大家可以很容易将自己作品放在网络中,让人们去观看。正是如此,年轻艺术家们更应该沉淀下来,将自己的创作研究得更深,基础打得更牢,当然,现在的基础和以前不一样,需要综合基础能力,年轻艺术家需要把这个能力建立起来。
对于平台来说,如何让社会从平台上获得好的艺术认知是最重要的,不是简单地将作品放到网上,我们就能发现好艺术家,还需要互动、讨论、评述,在交流中理解他们的艺术,进而找到那种能够放大于社会,形成文化上深度思考,艺术上思考的作品,让更多观众获得理解,在理解中既推动社会对新艺术的认知,也让我们知道作品的价值所在。也只有这样,我们推出的艺术家才能发挥社会作用,我觉得一个好的艺术推广平台,一定是立体的平台。
生生不息 国画 2022
记者:您觉得现在的艺术推广平台,应该给予青年艺术家哪方面的支持?
张子康:两方面:给艺术家出镜机会,与他们做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把他们所想的东西说出来。才能找到平台与艺术家的链接点,更能跟艺术家形成合力,这是重要的。作为平台,不只是做年轻艺术家的活动,而是连接有名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美术馆馆长等等,形成一个整体,要实现需要一个架构和整个策划。
作为企业、商业机构,盈利、非盈利两方面如何平衡?作为盈利机构去做非盈利的事情,如果跟产业能够形成战略性合体,共同发展,它发挥的效应,推广力度也会不一样。
比如美术馆,为什么要分离商业?由它的目的性决定,它的宗旨是要推动长远文化价值体系建设。但这样公益性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做不下去也没用,我在今日美术馆的做法是一定做到最后,然后才能获得社会支持,这个支持与机构自身的位置有关。
比如企业赞助,为什么要赞助这个平台而不是别的,企业家要什么他们很清楚,就是影响力,平台做不到最后,影响力就会小,就没有其他商业性回报,企业肯定要赞助那些有长远影响力的平台,所以既有长远影响力又有短线活动效应的平台才是最理想的。
我们做文化、艺术,带有产业、公益性概念的平台,体系策划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体系策划不好,你连接的资源效应就可能不会非常大,推动获得的资源跟价值也不一样。
比如泰特美术馆有三个馆:传统馆,展过去的艺术;主展馆展示的是大师级艺术家作品;年轻艺术家馆,以年轻艺术家群展为主。在他们中间如果发现,影响整个文化、时代的艺术家,就会在主展馆做展览,进而进入艺术史,泰特有这样的体系建设,为什么要形成这样的体系?因为体系才能够使各方面的效应形成合体。
雅昌推出的青年艺术家扶持平台未来发展面临挑战是,平台如何能够推动有价值的东西,让专业圈认可。很多时候我们不注重这个,比如既做传统、又做当代、做年轻人,到底在推什么东西大家不知道,这种推动会互相抵消一些力量。
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传统艺术,它还做了中国的现代水墨大展,为什么?它要让大家看到水墨艺术今天还有生命力,还能够在当下发挥作用,这是它的战略性目的。
MOMA的展览是为了推动新价值,比如他们做艺术家宋冬的展览,为什么?因为通过宋冬母亲的收藏,可以看到中国这些年发展的文化现象,并且这个文化现象成为中国的普遍现象,然后从这样的文化上去思考我们当下的艺术的时候,成为一个新的艺术问题,艺术家如何形成这样的思考,因此他们需要研究传统以及发展的关系。
他们的做法首先是发现新价值,然后再去研究它的关系,正是这种思维在推动创新。这是我们所欠缺的,比如写论文,我们必须要找到论据的出处,为什么我们自己的论据就不能是观点本身,然后在去寻找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记得早些年去到大都会博物馆,基本上看不到中国艺术,但随着中国的发展,现在再去到大都会博物馆,他们用三个展厅展示中国艺术,为什么?因为要建造文化的话语权,要从里边找到这个民族今天发展的新东西是什么,继而探究这些东西与传统有什么关系,然后从中寻找出推动价值的东西,推动人类发展的东西,这时候,我们看到他的力量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种战略上的思考和规划,我们是缺失的,也是未来需要建构的。
记者:您最想对青年艺术家说的话。
张子康:年轻艺术家们,要进行真正具有深度的研究和思考,作出真正能影响社会的作品,能够推动艺术新审美价值建立的作品,年轻人要有这种理想,在未来的发展中才会更有潜力。(来源:雅昌艺术网 )
艺术家简介
张子康,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