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系》编纂过程中严守学术规范,尊重民间文化的发展规律,关注民间文学的“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注重大系的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
2019年12月25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12个示范卷,涉及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和理论12个门类,共计1200多万字。作为大系出版工程的成果,《大系》文库是我国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
民间艺人在进行艺术表演。资料图片
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学出版工程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作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15个重点工程之一,大系出版工程在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团结民间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具体实施。
《大系》涉及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理论12大门类。首批出版的12个示范卷各门类分别一本,每本100万字左右,共计1200多万字、300余幅图片。12个示范卷分别为《神话·云南卷(一)》《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传说·吉林卷(一)》《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歌谣·四川卷·汉族分卷》《长诗·云南卷(一)》《说唱·辽宁卷(一)》《小戏·湖南卷·影戏分卷》《谚语·河北卷》《谜语·河南卷(一)》《俗语·江苏卷(一)》《理论(2000—2018)·第一卷(总论)》。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12个示范卷资料图片
《大系》所收作品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编选,在田野普查、文字记录、图片拍摄和音频视频等信息采集以及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强调学术规范,把握民间文学的“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注重《大系》内容的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多维度、多向度、全方位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历史风貌与新时代人文精神。
示范卷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比如,《长诗·云南卷(一)》编选了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拉祜、纳西、瑶、藏、基诺等12个民族的30部反映婚姻爱情的叙事长诗,这些作品大多采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者多为少数民族歌手和民间艺人,并且首次将《宛纳帕丽》《南波冠》《葫芦信》校正为傣族“三大爱情悲剧”;《传说·吉林卷(一)》中的180余篇作品,均取自原始采集的资料,在文本规范上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增加注释,尽可能地还原吉林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韵味,其中的人参传说、渔猎传说、淘金传说和木帮传说等都是吉林省的特色文化。
《大系》文库既有精致的传统纸媒产品,也在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相关民间文学音视频,拓展了纸质书的内容维度,从而演示活态传承样本。比如,在《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中,读者可以通过视频欣赏赫哲语说唱,了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古代部落时期关于征战、迁徙、社会、生活等英雄史诗;《小戏·湖南卷·影戏分卷》收录了“仪式性”“非仪式性”剧本及“混合本”135个,建立了视频资料库,以最大程度保留和还原各区县小戏的地方韵味,并通过地域腔调延续历史文脉。
续存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
盛世修典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从《诗经》到《乐府》,从《史记》到《四库全书》,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作出了独特贡献。编纂出版民间文学大系的意义在于续存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传承民族发展的文化基因,并努力实现从立档存志、强基固本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衔接和提升,进而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
此次出版的《大系》“神话卷”,透过“神话中国”的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构成;“史诗卷”中代代相传的民族史诗,蕴含珍贵的集体记忆,也是民族语言的历史文本;“传说卷”里丰富的民间叙事,包含民间的价值理想、生活哲学;“故事卷”里的民间故事在变化的语境中呈现了历史经验、文化律动中永恒不变的存在;“歌谣卷”展现了生活之歌、自然之歌,是精神情感的记录,也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长诗卷”在深入发掘和打捞的过程中萃取经典,体现了长诗佳作的魅力;“说唱卷”作品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展示了说唱文学演绎故事、塑造典型、表达心灵乃至揭示人性的力量;“小戏卷”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民间小戏的审美品格、文化价值;“谚语卷”是文学样式、文化现象的综合呈现,短小精悍且充满了生产生活的智慧;“谜语卷”全面展示了跟谜语相关的文化景观,许多资料难得而又珍贵;“俗语卷”的作品反映民俗生活,具有地方风情,是对民间口头语言的发掘梳理和研究;“理论卷”是21世纪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界第一次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大规模收集、整理、编纂、回顾。总之,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既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又是一部发展中的民族生活史、文化史、思想史,联系着民族文化的源头并指向广阔的未来。
文学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用文字创作的,以书面传播的文学;另一种是民间集体口头创作的,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后者是前者的源头,是根性的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强调文学的民间性,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文学大系就是我们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包含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内容,蕴含丰富的史料细节,可以为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基本理论,可以作为人文社会研究的基础文献,也可以作为教材的资料基础,有助于生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间文学研究整理的总动员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文献积累的基础上实施的。中国民协的前身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70年来民间文学一直是其关注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协(包括其前身“民研会”)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民间文学抢救性调查、收集、整理工作,这包括1957年的民歌调查运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普查编纂工作和始自2002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在数十年采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的基础上,中国民协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进一步对“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数字化抢救和整理的11000余册、约18亿字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编纂,并补充和完善新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学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之初,我们便成立了“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及12个编辑专家组,以把握民间文学的实质,尊重民间文学的规律,保障编纂出版的质量和水平。工程的实施以中国民协为主,同时各级民协上下联动,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有关部门和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团结全国各地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凝聚了一批民间文学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民间文学梯队人才。
大系出版工程从启动伊始就确立了“示范带动”的方法。一方面,在具有突出优势的省区市部署共计55个示范卷的编纂任务;另一方面,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工作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授权书》《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流程和相关职责》《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办公室工作分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相关简称使用规范》等系统的工作规程,以保证各项工作科学规范开展。
《大系》编纂过程中严守学术规范,尊重民间文化的发展规律,关注民间文学的“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注重大系的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同时,我们还不间断地开展研讨,举办培训讲座,仅2018年8月以来,就在各省区市召开示范卷编纂工作启动会、座谈会、研讨会20余次,保证了《大系》内容的学术性、专业性。
经过近三年的辛勤工作,大系出版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19年12月17日,全国共有134卷启动了编纂工作,其中12个示范卷已经面世,还有34卷已进入审稿、修改阶段,1卷已进入出版社编校环节,其余卷本正在补充和修改。根据规划,大系出版工程将在2025年前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大型文库,建成电子文献数据库,同时开发一批经典读本、实用读本、普及读本和对外宣传推介产品和衍生产品。(潘鲁生)
《光明日报》(2020年01月22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