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来源: 文化视界 2022-11-01 15:16:37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他显然是才情与综合素质极高的批评家之一,在他所钻研的不同专业领域里,但凡投入一些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大的学术成就。更为难得的是,他真诚宽厚,重情重义,爽朗豁达,快人快语,古道热肠,从来也不“装逼”,颇有些名士遗风。

  本文标题的得来其实与我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关。

  2005年11月20日,批评家杨小彦担纲策划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其主题为“双重视野:从连州出发”,据他撰文称:策划本展旨在以连州为中心,倡导立足于摄影同时又超越摄影,进而探索摄影更多可能性的精神。作为受邀嘉宾,开展的前一天,我与批评家孙振华坐汽车从深圳出发,经过很长时间颠簸方才赶到连州。

  “第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开幕式是在一个很大的广场上进行的,观众至少有好几万人。如此大的阵势,不说绝后,也可以说是空前。故上台发言的人,无论是身姿,还是话音,不由自主地都有些微微发抖。轮到杨小彦上台发言,只见他身着没有系上扣子的灰黑色夹克衫,大摇大摆地走到立着的麦克风架子前,略为调试一番,就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声音清晰洪亮而自信。当时,身旁的孙振华不禁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有感而发地说道:“伙计,杨小彦是大师啊!”此后,我们好几个朋友,都喊他的别号为“杨大师”。

不过,杨小彦绝非浪得虚名。与我们这些所谓批评家不同,杨小彦是跨学科做学问,即不仅本专业特别优秀出众,还在当代摄影理论、建筑理论、传播学理论等方面也卓有成就。另外在漫画、油画、水墨创作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也不是一般艺术家可以相比拟的。回顾与他近40年的交往历程,我认为,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他显然是才情与综合素质极高的批评家之一。打个比喻,他就像很有才华的亿万富翁,只要投入些许资金就可以取得丰硕的回报一样,在他所钻研的不同专业领域里,但凡投入一些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大的学术成就。更为难得的是,他真诚宽厚,重情重义,爽朗豁达,快人快语,古道热肠,从来也不“装逼”,颇有些名士遗风。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1993年,左起:祝斌,鲁虹,杨小彦,彭德,于深圳博物馆门口。

相信对于这些,很多与他打过交道人都会有着同感。1993年11月,我在深圳美术馆试干了3个多月后,因感到深圳文化氛围不是很好,加上我也不太习惯一个人长期生活在外,所以我向深圳美术馆负责人提出了要返回武汉的想法。但令我始料不及,馆方不仅热情挽留我,而且很快办好了我的调动手续,这就使我处在了极大的矛盾之中,为此,我到广州专程见了杨小彦以征求意见——那时他已经是岭南出版社副社长。当晚,我就住在他家里,抽空陪我在他家旁逛街时,他告诉我,现在不光是他们社有好多书籍计划要出,而且广州“白马”公司的老总韩子定也在请他出书,所以他真诚地希望我能留在深圳工作。他还说,南方的经济肯定比内地发展要快,说不定过些年大家都可以买小车开了。说真的,那时我对他说未来可买小车的话一点没相信,认为那不过是安慰我的开心话而已。可对到南方来能与他和朋友们一起干事,倒是挺认可的。所以,我终于铁了心举家南迁。

  杨小彦是个有家学背景的人,其父杨家文几乎一辈子都在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即从1946年进《湖北日报》到1950年调至《长江日报》副刊部;再从1954年南下入《南方日报》副刊部到1957年转任《羊城晚报》“花地”主编……直至后来任该报副总编辑退休。据此我认为,杨小彦之所以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文笔极好,很可能与父亲的长期影响有关。刚刚认识杨小彦的时候我就听人介绍过,还是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读书期间,他就在著名的《花城》杂志属下的文学副刊《南风》上发表了小说《孤岛》。也正是出于对于理论研究的浓厚兴趣,他在1984年转而考取了本学院美术学系美术史硕士。本来,1987年毕业之际,广州美院终身教授迟轲老师有意让他留校在史论系当教师,可为分房子之故,他最终选择去了岭南美术出版社。于是才有了下面一连串的“故事”,这或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左起:鲁虹、彭德、李媚、杨小彦,后排是阿牛、鲁珊,1993年于深圳海滨浴场

  我最早认识杨小彦是在1985年,那一年他与邵宏尚在读研,作为同学与特邀责编,他们一起编辑了第五期《美术思潮》。此期杂志除发表了陈丹青关于油画语言思考的文章外,还发表了几篇介绍比较美术学的文章,而由杨小彦所翻译的《西方与东方艺术》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刚刚对美术理论产生一点兴趣,加上在80年代曾数次下决心学英语都没学好,所以对做美术理论研究很厉害,又有一定外语能力的批评家特别佩服。但由于杨小彦在编辑过程中,主要是与彭德老师进行互动,故我与他很少有机会交往。后来听人讲,他是“岭南王”,神通广大,在广东美术界几乎无所不能。而且,我还看过一本杂志大版面介绍他的文章,同时配有他双臂抱胸,背靠大班椅,双脚放在大班桌上的照片,以致让我误以为他是一个不但骄傲自大自恋,也很难交往的人。

  1991年,彭德老师在湖北文联理论研究室策划了“中国当代艺术研讨会”,祝斌与我都参与了相关工作,此次会议在国内较早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学术清理和讨论,故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一些发言者的报告使我深深意识到,我们曾亲身目睹或经历过的重要作品、展览、活动,还有一些优秀人物,其实具有重要的艺术史意义,这既促使我开始收集相关资料,也对我日后展开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具有很大益处。在我的记忆中,杨小彦作为入会发言嘉宾,是与深圳《现代摄影》的主编李媚一起来到武汉的。在大会发言时,他围绕自己所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然后广证博引,非常引人入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他一向发言的风格;而在与武汉朋友进行的私下交谈中,他的超强记忆力、对各方面知识,包括世界史、中国史、军事史、美术史、文学史等的深入把握,再加上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都令我对他更加佩服。

只是缺乏机缘,我与他一直是点头之交。但人与人只要有缘分总是会走到一起的。事实上,在我于1993年7月从湖北文联借调到深圳美术馆工作期间,一方面,杨小彦因协助李媚编辑当时广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杂志,【1】经常要来深圳;另一方面,从此我也有了机会参与由他所主持的一系列极有意义的工作。就前者而言,我们不时会相聚处于深圳桂园路上的《焦点》杂志编辑部,交谈甚欢,或古今中外,或天南海北,话题总在不停的转换。席间,朋友们难免会相互开玩笑,我注意到,有些在我看来相当过分的玩笑,他也从不计较,而会泰然处之。有一次,他在外地出差,有位朋友诈称法国设计年鉴的主编,并用法式中语的腔调给他夫人打电话,说是看中了由他所主编的一本有关中国的设计年鉴,希望能尽快见到他,以商谈版权事宜。听了夫人转达的信息,他连夜赶回广州,但得知真相只是一笑了之,就与无事一般,从中可见他为人多么大度宽容!记得在那年8月的一个周末,经李媚组织,彭德老师、他以及我共同在深圳小梅沙的海边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两日两夜,现正在武汉合美术馆推出的“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展还陈列有相关图片,每当看及,当时愉快相处的的美好情形就会一幕幕的浮现于我眼前;而就后者而言,我则常常往返于深广两地,先后参与了新《画廊》杂志的改版及出版工作、《新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工作,还有主编《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的工作等等。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1994年,左二为李媚,依次为鲁虹、杨小彦、孙振华,于河南巩义

  这里先来谈谈新《画廊》杂志的改版及出版方面的情况。

  许多过来人都记得,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界曾经十分活跃的报刊,如《美术思潮》《美术报》《画家》都停办了。而《江苏画刊》《美术》也远没80年中后期那么活跃。故杨小彦希望能改变《画廊》杂志先前的老套学术定位,以填补这个空缺,并发挥重要作用。此后,为筹划新《画廊》杂志的改版,杨小彦召集我与黄专碰了好多次头,有时在茶馆,有时在餐厅,有时在办公室……在这些碰头会上,黄专特别活跃,从刊物的定向到栏目的设计,他出了很多好的点子,如增加“艺术家工作室报告”、“画家手记”与“潮流辨析”等专栏等等。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想法是非常好的。改版后的前几期新《画廊》杂志——即1994年第3期、第4期与1995年第1期,分别由杨小彦、黄专与我担任责编。往后,就由黄专主要负责了。由于新《画廊》杂志定位明确,办得也很好,所以,一方面很快受到了许多当代艺术家与理论家的重视,另一方面还成为了90年代中期国内十分重要的学术刊物。而为了解决黄专的后顾之忧,杨小彦想尽办法将他的夫人调到了岭南出版社工作。可惜后来,也就是1996年,杨小彦由于在岭南出版社遭遇不快而选择离开,并举家到了加拿大,于是我与《画廊》杂志的缘分就此中断。至于《画廊》杂志于新世纪以来重新改回到90年代中期的学术定位,我又与其产生新的缘分,那就是后面的事了。

  现在回想起来,从策划到出版新《画廊》杂志的日子,是我人生最愉快的阶段之一。在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里,杨小彦与我、黄专,还有其他朋友经常在一起,或喝茶、或共餐、或聊天——既涉及工作,也涉及美术界的情况……总之,时间过得特别快,人也特别充实。这些朋友的博学、厚道、智慧,总让我感到与他们交朋友实在是人生的幸事。再往后,大家各忙各的,似乎很难回到当初的情境了,实在是遗憾之至……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2014年,杨小彦在武汉合馆开馆展研讨会上发言

  接下来谈谈关于《新中国美术史》写作方面的情况。

  1994年,杨小彦因为得到广州“白马”公司的资助,成立了一家民间出版公司,其第一个出版决定是组织相关班子写作《新中国美术史》,其时间的上限定在1949年,下限定在1978年。【2】而这在国内绝对是走在前面的。开第一次碰头会时,黄专还开玩笑说,在80年代我们靠的是周韶华,在90年代就得靠杨小彦了。按照分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16年由陈履生负责撰写,【3】而关于“文革美术”则分为两个部分:总体部分由王明贤、严善淳共同撰写;我负责撰写“文革期间的四次全国美展”,黄专负责撰写“后文革美术”。【4】后因黄专有事,应他要求,我将他那一部分也接了下来。不过,虽然各人的写作任务按时间完成了,但对外正式出版出于上述原因却打了水漂。过了一些年,陈履生、王明贤与严善淳所撰写的部分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受其启发,我也曾经联系过好几个出版社,却因太过麻烦而放弃,于是只好在出版个人著作《鲁虹美术文集》时,【5】将我撰写的那一部分全放进去了。而且,在“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与陈云岗主持的多期《西北美术》中,我也选发了一些文章。令我深感欣慰的是,经我大学时期老师洪耀先生与夫人极力推荐,台湾艺术家出版社主编何政广先生在得知相关信息后决定给予出版,所以,我在原来的文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修改,并加写了一些文字与图片。该书于2014年11月正式出版。毫无疑问,没有杨小彦先前的大力支持,并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此书的写作和出版是绝对不可能的!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由我策划的龙虎个展上,杨小彦应邀接受记者采访

  再来谈谈杨小彦请我主编《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方面的情况。

  1994年10月,我正式调入深圳美术馆。在他来深圳美术馆参加一个活动期间的无意闲谈中,我与杨小彦谈到了当时中国的出版状况。我向他建议说,现在全国各单位都在组织普法学习,但因为人们所见到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文字书籍,所以收效不是特别好。如果借鉴一下日本成人漫画书的出版经验,可以考虑选择若干部重要的中国法律,然后用图说的方式进行讲解,相信会取得较好的出版效果。杨小彦听后连声称好,不仅将主编这本书的任务交给了我,还给了我多方面的支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首先选择了十部与人们生活相对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文件作为依据,其中包括《劳动法》《经济合同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专利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著作权法》与《民事诉讼法》;其次,在查阅了相关文件后,我特约祝斌一起结合每部法律文件的不同条例分别选用了一个典型案件来撰写相关漫画的脚本;再次,我有意邀请了湖北的多位优秀画家参与,也因为由杨小彦负责的民间性出版机构付给画家的稿费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且采用了先预付一半稿费,交稿则立即付余款的方式,所以其工作推进既快又好。只是如上面谈到的“故事”一样,该丛书的出版一时成了问题。为了使这部书不至于中途夭折,1997年,我与朋友、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谢鸿辉进行了联系,而他在申报项目很快得到批准后,便迅速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1998年,由谢鸿辉担任责编的《图说新中国法律丛书》(十本)终于得以在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比国内其他出版社推出的相关图书要早了好几年,而且更多的读者并不知道杨小彦在前期所做的大量工作。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2017年,作为策展人,杨小彦在合馆举办的卢昊个展开幕式上发言

  当然,在我参与由杨小彦负责的少数出版项目中也有根本未能启动后续工作的。比如,时在1995年秋季,他准备编辑出版一部全面体现中国工笔画成就的大画集,在取得故宫前院长杨辛的同意后,他从广州打电话给我,希望我也能为之出力。理由是我上大学时学过工笔画,后来还以这一样式创作好几幅作品参加了全国美展。我爽快的同意了他的邀约,随后于1996年1月和他,还有年青编辑张红婴一同去了北京,借参加北京全国美术图书订货会的时机,我们与杨辛前院长见了面,谈得非常之好,本以为一本很好的大书不久会面世。可由于上述原因,此书竟没能启动接下来的相关编辑工作。虽然如此这般,但在那长途火车上,他向我生动讲述中国近代史的情节却一直长存于我的记忆之中,当时我就很惊讶,他何以能精准的记住那么多细节,以致让漫长的时间一晃而过。老实说,有些内容过去我也在有些书籍上看过,只是我不可能记得那么清楚。细细一想,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吗?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2017年,杨小彦(右)在武汉合馆就卢昊个展举办的三人谈上发言(左为鲁虹,中为卢昊)

  话又说回来,杨小彦毕竟是有着强烈上进心或不安于现状的人,在加拿大过了一段如他所说“好山好水好寂寞”的休闲日子,1998年,他毅然回国,并顺利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由是,我们又恢复了如同过去的多方面联系,而这当中自然包括他积极参与多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或由武汉合美术馆组织的多次学术活动。据我所知,从2004年起,杨小彦先后在中山大学任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或传播与设计学院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2021年又调入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此外,他还受聘于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院校任客座教授与硕士生导师;兼任了国务院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高校摄影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而在学术专著方面,则先后出版了《尚扬评传》(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新中国摄影六十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中华传统建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素山:老彦的画与话》(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杨小彦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年)《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年)《我读过他们的脸》(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年)等,不难发现,他所研究的学术领域不仅涉及当代艺术批评、当代摄影与建筑研究,而且广受好评,这显然不是一般学者可以做得到的。

博学、厚道、智慧的“杨大师”——鲁虹记40年好友杨小彦

2022年10月,杨小彦,于广州

  如今,虽然杨小彦为工作长住于广州,我则为任职合美术馆执行馆长而长住于武汉,但我们因各种学术活动,如展览开幕式、研讨会和论坛等等常会见面,而且还会围绕双方感兴趣的事聊个没完。有一次老婆还好奇的问我,你们在谈什么啊,怎么总会有谈不完的话呢?她并非圈中之人,所以有所不知,在此过程中,我其实既很享受,也很有收获,这正是我很喜欢和他交谈的原因。从此角度来看,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古语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国内艺术市场很火,一位刚刚开办画廊的广州女老板经人介绍来到了深圳美术馆找我,希望我能兼任这个画廊的艺术总监,并推出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展览。本来事情谈得相当顺利,但在得知她曾经与杨小彦谈过之后,我立即表示,我不能参与此事,我还告诉她,这是因为杨小彦乃我最好的朋友。在她一脸茫然离开深圳美术馆的时候,我猜想她也许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她很难理解我与杨小彦的友谊是远远胜过金钱利益的!(鲁虹  2022年10月28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注:

  【1】《现代摄影》后停刊,改为了《焦点》杂志。

  【2】前者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后者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因为这与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是一致的,所以深为参与者所认可。

  【3】1966年是“文革”开始的那一年。

  【4】所谓“后文革”是从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到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1978年。

  【5】湖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杨小彦简介:       

一、学历

1998-2004: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4-1987: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美术史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78-1982: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生,获文学学士学位; 

二、简历

2012-2014:兼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2010-2012:兼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副主任;

2010-2016: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2009-2015: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

2005: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沙飞影像研究中心”主任;

2004-2009: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 

三、资历:

2021: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9: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艺术中心研究员,聘期三年;

2018-2020:受聘为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17: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艺术理论委员会顾问、策展委员会顾问、实验艺术委员会顾问;

2016-2019:广东高校摄影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2016-2019:受聘为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聘期三年;

2013-2016:受聘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聘期三年;

2012-2015: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视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聘期三年;

2011: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0:受聘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0-2011: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聘期一年;

2008:中山大学教授;

2007-2016: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006-2011:国务院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6-2010: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摄影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4:中山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学术成绩:

A.  科研:

主持2011年度“艺术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摄影艺术研究:新中国摄影发展史”,科研批号:11AF005. 2017年12月结项。

五,专著:

《我读过他们的脸》,文化艺术出版社,2022;

《看与被看:摄影中国》,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杨小彦自选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素山:老彦的画与话》,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中华传统建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新中国摄影六十年》,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

《篡图:作为初级历史的艺术批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尚扬评传》,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艺术学方法批判》(与邵宏合作),四川美术出版社,1993年;

[ 责任编辑:陈雅雯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