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设计学院|代码写出的社会设计——送给“码农”的未来工作站
来源: 文化视界
2020-01-15 10:55:22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
码农-coding peasant
他们才智过人
他们拥有可观的收入
他们是父母口中的靠谱青年
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
本课调研者照片-「码农」生活照
“996”的加班文化
挤压了他们个人生活空间
工作高压带来超负荷生活状态
他们依然忘我奋斗
……
本课调研录像-「码农」工作午休
关注「码农」
CAFA社会设计在行动
代码写出的社会设计
代码作为程序员用开发工具所写出来的计算机语言指令,今天已越来越多和艺术设计产生联系。对于设计学院的本科生,了解编程信息和掌握基础编程语言,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再见旧十年,智能产品的普及和通讯的提速,便捷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程序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机缘巧合,2019至2020新旧十年之交,在两名老师的带领下,十名央美设计学院大二的孩子们,体验了一把「码农」工作生活,学习了开源编程和智能硬件,并用processing代码和arduino电路制作了设计探针,送给码农新十年的未来工作站。
码农工作站
「工作站」(workstation)的概念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指针对工作情景设计的定制化、高性能个人电脑。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作站的界定已经非常模糊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层出不穷的个人工作软件大大提升了社会工作效能。
1980-2014工作站变化对比图
动画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I00HV7Cfw
课程将生活探针(数据采集)和编程(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这两种设计研究方法予以融合,针对作为面向2020年代的未来工作站,寻求构建以人为中心的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的智能生活健康提升设计。
生活信息探针技术与编程课件-任熹培
学生分成5个Team
运用{文化探针}和{科技探针}方法
对码农工作站进行了设计
⋯⋯
step1
文化探针
文化探针(culture probes)是设计师通过设计和发放给研究对象一套特定的工具包,如相机、日记、说明书、彩笔、便签、任务卡等。让研究对象在规定时间段内使用工具包记录特定的事件、感受、行为等。从而帮助设计师收集关于目标人群和生活情景的洞察,以获取设计灵感。
调研照片
学生三次去往北京「活动时」互联网公司,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挖掘出自己兴趣点。回学校以后,经过反复加工整理和对主题的筛选,最终,学生们制作了文化探针工具包,并对使用方法和流程进行现场讲解,经过一周时间,设计充当一种调研工具,完成了对「码农」工作信息进行采集。
//请查收五组{文化探针}工具包
Team(01)
「码农」们正在共享什么?不喜欢共享什么?还希望共享什么?我们设计了即时贴标签和区位图请他们标记。
//赵耀;方佳楠
文化探针包
Team(02)
媒体报道「码农」青年的生活多为郁郁寡欢,但调研后发现,他们中很多人充满了正能量!
//刘迎;芦晗
文化探针包
Team(03)
调研方向偏重码农工作情绪的感知和宣泄,我们设计了问题卡片和折纸互动,他们绘画的「码农」全家福特别友爱。
//朱宏权;赵一泽
文化探针包
Team(04)
「码农」通常在大都市高层办公,他们说窗户的打开方式不尽人意导致了室内空气不流通。我们做了体感空气环境刻度表,还请他们亲自拍照,和我们做朋友圈互动。
//随心怡;李知原
文化探针包
Team(05)
我们请员工通过记录的方式,把噪音发生的地点标记在地图上,并把每一次感到隐私受到侵犯的事件或原因记录到笔记本中。
//左阳;阿孜古丽
基于{文化探针}的
数据采集结果和编程学习
学生们开始了{科技探针}设计
⋯⋯
科技探针
科技探针(technology probes)是指设计师有目的的开发一种功能简单且开放式的交互系统,用以在真实场景中激发研究对象关于目标设计议题产生新的行为和反思,并对相应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达到进行社会实验目的,同时启发设计师探索未来的科技产品。
//请在wifi环境下阅览{科技探针}设计
Team(01)
(个体/空间与共享);
//模拟未来工作站信息传递与资源管理
//赵耀;方佳楠
我的工作站
基于「码农」对共享信息需求的调研,我们设计出一套面向未来工作空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智能眼镜将虚拟信息与不同人群进行匹配,在物理空间内显示定制化的信息层。旨在为未来工作站中的员工和访客提供优化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以及为「码农」工作内容提供更好的保护。
Team(02);
(能量源);
//集体中个人能量传播可视化图景
//刘迎;芦晗
我的工作站
该设计创建了一个公共办公区域内,通过交互图景进行正能量传递机制。通过人体脉搏信号的采集和信息可视化处理,我们期望让拥有积极能量的「码农」去感染郁郁寡欢的「码农」。在缓解上班族消极情绪的同时,增强他们作为社会正能量个体能量源的自我认同。
Team(03)
(情绪坞);
//对工作情绪状态可视化方向的研究
//朱宏权;赵一泽
情绪坞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大数据采集和人工智能算法,将无意识状态下的“揉纸”行为与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发泄进行匹配,从而在工作站中创建一套感性情绪表达—认知—调整系统。我们将智能技术融合于“纸”这个办公基本元素,以激发「码农」在工作流程中对潜在情绪的重视。
Team(04)
(AIR×7);
//空气可视化人与户外空气的沟通
//随心怡;李知原
AIR×7是一套嵌入在玻璃幕墙中的户外空气信息可视化系统。设计通过冰屏技术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符号化视觉处理,并通过一套Arduino控制的超声波近程感应装置,实现人与幕墙上文字和图案的互动。AIR×7通过探针工作流程中人与窗和室外空气的互动行为,促进「码农」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
Team(05)
(噪音标签):
//办公空间噪音信息整合与标记
//左阳;阿孜古丽
我们发现「码农」的工作经常受到开放办公空间中不同声音的干扰。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声音标记系统。我们通过一个安装在移动设备中的app读取位置、音量、和图像等数据。「码农」通过用户界面对办公物品和情景添加声音感受标签。该设计旨在提升工作中噪音的公共认知和从声音维度提升未来工作环境。
教学方案
//{生活信息探针技术与编程概述}(4课时):概述生活信息探针技术与编程课程的基本流程方法,分享编程技术在智能产品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相关案例。介绍课题内容、课时分配和作业计划。
//{生活探针方法}(4课时):补充关于用户研究和数据收集和探针方法,比如文化探针(cultural probes)、科技探针(technology probes)等。制定热身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相关方法。
//{都市码农文化探针}(12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文化探针包收集工具协助其对于目标用户的研究,并通过工具收集都市码农生活形态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文化探针研究报告}(4课时):学生小组汇报目标用户文化探针结果的初步分析,教师给予反馈。对文化探针方法的应用和经验进行课上讨论和总结。
//{编程方法}(8课时):概述数据和信息可视化以及人机交互的方法和目的,补充基于processing编程和arduino智能硬件的知识。制定热身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相关方法。
//{编程实现设计方案}(12课时):学生小组基于前期的文化探针信息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根据未来工作站的命题,运用编程技术制作最终的设计原型。
//{结课报告}(4课时):学生小组为单位完成面向都市码农的未来工作站提案汇报,邀请调研对象代表、资深设计师与设计学院各个专业教师共同点评。
最后一节课,各组同学在央美设计学院4层公共空间做了汇报。2020年1月13日,全部五组学生作品,参加了课程作业展览。
生活信息探针技术与编程,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社会设计教研室本科二年级专业选修课。课程由来自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博士后研究员、HumanTotalCare数据科学家任熹培,和央美设计学院教师、设计学博士潘镜如共同授课。
任熹培
Ren xipi
作为第一次「探针」和「代码」融合到社会设计教学中的尝试,48课时的课程显得非常短暂和高压。幸运的是,我们十位优秀的同学用他们的认真和努力,攻破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五组设计作品并非无懈可击的解决方案,更精彩的是从它们激发的辩论和反思中,我们得到了对于「未来工作站」这一设计议题的迭代和延伸。我想这正是设计研究不断探索未知的魅力。
潘镜如
Pan Jingru
毋庸讳言,本科二年级专业教学无法做到社会学田野调研的用时巨大和程序语言的精通,我们能做到的,是保证学生们在现场采访交流中否定臆想,在程序操作中捕捉获取新形象认知,在感性沟通和理性分析中拿捏社会设计的价值。文化探针和科技探针教学,让我猜想社会学之父孔德和科技创意奇才乔布斯的相遇,猜想下一个人类科技未来将会如何绽放,谢谢你们!
特别感谢
//宋协伟、王子源、张欣荣、周子书、陈慰平、刘治治、薛天宠、柏林、林彤、王成良、李世奇、程书馨、景斯阳、封帅、寥柳钧、王钰雯、巩毅、陈斌、曹宇佳、赵阿丽、张沐霖、活动时公司关少波、郑雪如、郭瑞光、雷浩、田景文、刘畅、张曼、李艺雯、徐路路、张硕伦、赵向琴等帮助过大家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参考资料:
Gaver,B.,Dunne,T.,&Pacenti,E.(1999).
Design:cultural probes.interactions,6(1),21-29. Hutchinson,H.,Mackay,W.,Westerlund,B.,Bederson,B.B.,Bruin,A.,Plaisant,C.,Beaudouin-Lafon,M.,Conversy,S.,Evans,H.,Hansen,H.,Roussel,N.,Eiderback,B.,2003.Technology probes:Inspiring design for and with families.In: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 Press,New York,1724.
社会设计方向
在过去三年里,我们致力于用跨领域的系统思维和方法,为当代中国在全球语境下,人与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策略性研究和系统解决方案;并不断在政治、经济和技术的「社会过程」中实践迭代。如何在不同的规模尺度下,洞察具体问题在“社会过程”中的系统运作,找到并时刻关注影响其变化的杠杆点,将各种资源创造性的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推动力和生产力,并用美学加叙事的设计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务实的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这是现阶段我们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中所理解的“社会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 责任编辑:孙文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