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跨越2600公里的旅行,一次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众多艺术家,集结于此,挥毫泼墨,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踵事增华。热爱艺术的人,相约文昌,推波助澜,为海南文化事业的发展添柴加薪。
本期《艺术与岛》栏目将引领大家跟随吴悦石先生的脚步,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探索艺术与岛的未来。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吴悦石
吴悦石先生是当代书画界德艺双馨的艺术名家。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高研班导师,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他醉心于国学研究,兼擅诗书画印。先生自幼研习书画,师从画家王铸九、董寿平先生,他的绘画作品疏朗洒脱、遒劲苍辣、充满朝气,尽显勃勃生机。吴悦石先生在精于创作的同时,还对绘画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并将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分享给热爱艺术的学子们。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与岛》栏目制片人、主持人 丛薇:我得知吴悦石先生要带高研班到海南文昌进行培训,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海南岛,所以决定跟随吴悦石先生的脚步,去看看这些艺术精英会为海南的文化事业带来怎样的生机!
吴悦石先生和学生们在一起
吴悦石先生带领学生们一起创作
吴悦石先生带领学生们创作的作品 《韶华和煦图》
一早,我便赶到了晋唐书画院,此次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导师高研班集训正在这里进行。踏进宽敞明亮的画室,我看到艺术家们已经开始了紧张忙碌的集训创作。随吴悦石先生来文昌的十余位高研班学生,他们本是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的精英,却因同样的艺术追求集结于此。跟随吴悦石先生学习多年,他们将在集训后交出一份阶段性的答卷。这里没有即将结业接受导师考察的紧张局促,更多的是同道之间高手过招的酣畅淋漓,提笔泼墨,风生水起,笔尖纸端,精彩绝伦。——丛薇
在书画尺寸标准中,“丈八”整纸的长是600厘米,宽是248厘米,如此巨大的画作对书画家们是一种考验,更何况是集体创作,整体把控还是需要吴悦石先生亲自来定。小稿绘制完毕后,吴先生便将画面中的不同内容分别安排给学生们去创作。
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内敛的,这也体现在中国画中。人们将祝福与关怀都融入在画作之中。磐石,代表坚定不移的信念;水仙,代表新春的祝福;紫藤,紫气东来,生生不息;菊花象征正直不屈;松树,长寿康劲,福寿绵长;牡丹则寓意繁荣昌盛,富贵吉祥。一幅作品不单是描绘事物本身,更蕴含着传统文人的情怀与内涵。
吴悦石先生点评学生作品
《艺术与岛》栏目主持人丛薇认真聆听吴悦石先生点评
他们每个人的画儿气质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对中国画内涵的理解。每位学生都很用功,都会去深入地体悟。每个人外在风格、笔墨技法的不同,那是形,我们讲求的是形神兼备,形很重要,但内在的神更重要,所以每个人用形去体现不同的内涵,再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是他们个人的德行。——吴悦石
丛薇:现在想学画画儿的人太多了,像刚才您讲的那样,画画儿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吴悦石:中国文化的瓶颈在于入门容易,但易学难精。所有的中国文化,不管是经学还是杂学,百工技艺、医卜星象、琴棋书画等内容,在学的时候很快就能掌握,蘸上墨在纸上一画就是一笔,我总说你画的这一笔与别人的一笔,以及那些有学问人的一笔,其实存在着天渊之别。我们要求的是见这一划如见人,它展现着你个人的品德,你个人的阅历沧桑在这一划当中都要有所体现,时间久了大家能够体味出这就是传世。名于时,不代表传于世,所以我们还是要追求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粹,让它能够既名于时又传于世,能传之久远的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吴悦石先生在为学生们示范修改山水画
吴悦石先生在为学生们示范花鸟画
在绘画教学中,老师做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方法,能让学生了解绘画步骤,留意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绘画方法,在与老师范画的对比中,寻找到自己的问题。
丛薇:我知道有些老师教学是很少给学生做范画的,但是吴悦石先生的教学是一边讲解,一边给学生们做范画,长时间的蹲姿,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吴悦石先生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专注于画面。吴老师,我知道您从小就学习绘画,10岁的时候拜王铸九先生为师,到现在已经近70年了,这其中肯定有很多难忘的事儿,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吴悦石:许多人问我,“和老先生学习的时候有哪些没齿难忘的事情?”我总结起来有一句话:“平常过日子平常心。”古人说:"平常是道”,老师把这句话完全融到带学生的过程当中,总是以平常的心去教你,让你也是用平常的心去学习,没有什么高调。我从王铸九、董寿平这些老一代的老师们身上看到他们日复一日非常朴实的状态,就像砚田耕牛,每天不停地磨墨,这就是他们的精神。老先生说的磨墨是什么呢?磨墨就是磨你的心,把你浮躁的以及其它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全磨掉,同时也叫退火。在磨的过程中,既磨墨又磨人,磨人的过程中是形,磨心是把你的心磨到没有任何火气,非常纯净才能入画。当然在进入作画状态时,他们也会非常激动,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状态呢?就是忘我,但是很难做到把“有我”变成“无我”,这种升华不是一天两天的,要我们一步一步走,以平常心是道的精神踏踏实实走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丛薇:吴老师,您是跟着他们在平常之道一路走出来的,您的造诣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人们都特别地敬佩,而且您现在还揽天下英才而教之,培养出来了很多精英,在这方面您怎么考虑的?又是如何做的?
吴悦石:因为在学画的过程中我有切身的体会,老师传道授业是一个人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我的老师传给我,我就有责任传下去。我得到的是一己之见,是对书画之道的理解。当我看到有的学子在过程中有困惑,他们向我求教的时候,我会把我的经验告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有一批学生聚拢在我身边,愿意听我讲一讲从老师身上学到的那些知识,我也愿意倾囊相授,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心,那就是向学之心、向上之心,有继承传统去拓展中国画的信念,也愿意在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学到本事。我们通常讲“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扎根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他们如何扎根,根扎得丰厚,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你想脱颖而出,想成为高大的树,根就要扎得好,东西南北风吹不倒你,你有定性有见解,这一点是源于根,根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
传统绘画的继承离不开老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诲。师父教徒弟,除了亲身传授绘画的技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
“礼者,人之极也。画者,文之极也。”吴悦石先生在教授学生们学习绘画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勤于涉猎传统文化中的其它方面。其中,以文言文的形式书写记录,从而掌握华贵典雅的语言形式,能更好地领会古代典籍中传统文人的精神余韵。浸润日久,仪表举止自能温良恭俭,让学生们由内而外地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那么吴悦石先生收徒的标准是什么?
丛薇:吴先生收徒的标准不止是看学生们的艺术水平,更重要的是看这个人的修养与品德。
于仁祝,吴悦石先生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威海市美协副主席。
丛薇:于院长好!您现在都功成名就了,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的理事和山东省国画院的副院长,您还来参加吴先生的高研班继续深造?
于仁祝:丛老师好!吴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我有幸成为吴先生的弟子,聆听先生的教诲,感到受益匪浅。而吴先生的人格魅力更是我们的楷模,我仍会继续努力。
逯祺祥,吴悦石先生学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青联委员,安徽省美协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丛薇:逯祺祥你好!你现在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双协会员,从安徽直奔吴先生来学习,目的是什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你具体的收获是什么?
逯祺祥:吴先生是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旗帜性人物,我2018年就追随吴先生学习了。先生更注重的是在文海中找到自己,找到艺术的立足之地,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对我们年轻人的帮助是指引出一个大方向,才不会走偏,可以走的越来越远。(来源:人人艺文 海南卫视)
画家简介
吴悦石,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