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美术的历史回望与当代审视
甘肃美术不是孤立的发展过程,甘肃美术与近现代文化、新中国美术时代构建和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关联性。1940年代的“本土西行”运动为现代美术的建构提供了学术资源与精神动力,西北开始成为中国美术现代性发生的重要区域。对标时代要求,甘肃美术要凝聚共识,集中讨论甘肃省美术资源的现代价值与方位,逐步建立起甘肃美术的学术品牌。聚焦陇原变迁、实现品牌驱动发展、践行艺术点亮美好生活,并以此将甘肃美术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美术形象的塑造与文化复兴的自觉中。
问道先贤
20世纪初,美术界展开了关于中西融合、本土传承与现代变革的争论与反思。在中国美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西北”成为美术研究与创新的一个新坐标。深厚的历史人文,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多样的自然风貌,吸引美术家们开启中国现代美术对西部的表达。在甘肃大地上,“走进西北”的现代美术探寻留下了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历史启迪,在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文化中并行互动。本土艺术的现代价值如何凸显、艺术审美的多元交融、西北题材与意象探求的集体诉求、前辈先贤的丰富体验和表现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和启示。
20世纪40年代,李丁陇、张大千、王子云、常书鸿、段文杰、韩乐然、赵望云、关山月、黎雄才、吴作人、董希文、谢稚柳、潘絜兹、黄胄、傅抱石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家曾在甘肃这片沃土汲取过营养。他们身体力行地走进敦煌这一世界的古代艺术宝藏中,力图从石窟艺术中汲取古代艺术的养料,使中国美术在现代性的进程中找到文脉传承的依据,真正实现了本土文化的传承、突破与创新。他们的艺术实践唤起了整个社会对甘肃文化遗存、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的关注,并对中国现代美术走向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甘肃本土与外来的美术家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驻守甘肃,范振绪、赵西岩、曹陇丁、魏振皆、郝进贤等人,在甘肃这片沃土上,开展艺术创作、举办美术展览、兴办美术教育、建立美术机构,极大地拓展和促进了甘肃的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他们用甘守寂寞的心志,高标的艺术追求,坚守决绝的付出,朴实真诚的精神,不断地积累和持续地开掘。承袭文人画传统又接受了新式美术教育的他们,深入千里陇原描绘甘肃人文景观与生活画卷,给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甘肃美术带来了新的艺术样貌和审美意识,这是比形式的成熟更为重要的东西。
甘肃的美术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有了现代意义的美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建设,在美术机构方面,创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44年)、甘肃省美术工作室(1954年)、甘肃省中国画研究会(1954年)等相关单位。1950年吕斯百先生受徐悲鸿先生鼓励筹建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常书鸿、洪毅然、刘文清、方匀、韩天眷、汪岳云、黄胄、张阶平、杨鸣山等到校任教,此举使西北的美术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高起点、高水平、坚实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省市美协、画院、文化馆等各类美术机构纷纷成立,并逐渐对接到服务国家、服务民族建设的系统中来。甘肃省第一任美协主席陈伯希先生将延安文艺思想传播到甘肃,随后,朱冰、莫建成、李宝堂等历届主席与主席团成员不辱使命、主动担当、有思有行的举措,为甘肃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西北师大美术系陈兴华、西北民大美术系娄溥义、张掖师专美术系李希玉、天水师专美术系张琮等人为恢复、重建、开拓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正是一代代美术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与时代情怀,甘肃美术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经历了新的艺术洗礼走向活跃与盛兴。
薪火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美术界传承先贤的艺术品格与志向,延续前辈们朴实真诚的精神,从传统中寻找民族艺术的根本认知,融入甘肃风土人情的纯厚与滋养,构建甘肃本土美学独立的造型语言体系。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效能凸显,青年学子充实到各专业美术机构、学术团体、高校以及基层美术教育行列,创作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崭新的姿态在甘肃画坛脱颖而出。
一直以来,甘肃美术在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插画、连环画等各个艺术类别发挥各自优势与创作力量,形成甘肃美术全面推进和均衡发展的状态。甘肃相对封闭的地缘文化环境决定了甘肃美术家的创作主线,紧紧围绕着敦煌、民族、黄土(黄河)主题延展。丝绸之路艺术带给美术家的文化启迪是直观而强烈的。娄溥义、段兼善等人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型壁画作品《丝路友谊》(1982年)是丝路文脉的探索和呈现。何鄂作为西北第一个投身雕塑的女性艺术家,坐落在黄河边上的《黄河母亲》(1986年)是中国城市雕塑的代表之作,也是兰州的城市名片。莫建成带领中青年画家主创的巨幅长卷《敦煌印象丝路虹霓》(2016年)首次亮相在第一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传递着丝绸之路的历史与当代意义。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集体创作的重大题材壁画作品《佛教传来》《锦绣丝路》《丝路文明》(2017年),是多年面壁临摹之后对古老的敦煌壁画艺术的全新表达。
甘肃陇东、河西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域人文物性对美术形态的辐射力是很强的。苍凉厚重、宽宏质朴的地域景观与多民族文化基因则是宏厚历史之外的现实图景,表现甘肃地域的深沉与民族精神的探寻。王天一、陡剑岷、孙纪元、晓岗、李宝峰、郭文涛、周大正、董吉泉、韦伯文、陈天铀等对地域性的探寻与思考,表达着他们对甘肃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顽强生存的歌颂。大漠古道、陇原厚土、民族风情、丝路风光,这种以“地缘文化”发展的创作现象成为甘肃美术的优势,同时也在某种程度局限了甘肃美术家的绘画主题与文化思考。
西部美术题材作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图像文本,引起文化学者的广泛重视。边塞、边疆美术现象与中华民族表征、文化变革以及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联成为学术热点。面对甘肃历史地理优势与文化传统如何更好地转化对接时代的新要求,进行地域化、本土化的挖掘与研究。甘肃苍凉壮阔的精神价值折射到时代场域、多民族鲜活的日常状态与民间美术融入的社会价值、个人叙事与图式探寻的实践、对接甘肃丰富多样的美术资源、发挥题材内容的特殊价值等是甘肃美术的自觉与自信;是形成与中国美术时代建构深层对话的前提。
立足本土
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沉淀着丰富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遗存,是我们审美认知的丰富资源。地域文化中保留了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古代丝路文明交融互鉴的多元文化基因,赋予甘肃地域一种文化的生命力。“文化自信”在于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有内心充盈着“真善美”的民众,这是甘肃美术获得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因。
1970年代末,靳尚谊、关山月、卢沉、周思聪、朱乃正、袁运生、石虎、王文芳、唐勇力等知名艺术家陆续走进甘肃。“中国新文人画当代名家邀请展”(1992年)、“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2003年)、“关照自然——全国中青年花鸟画学术邀请展”(2014年)、“丝绸之路·绚丽甘肃——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2015年)、“第四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2020年)、“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2021年)、“大路西行——中国油画作品展”(2019)等国家级展览引进兰州。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绘画语言打破了甘肃美术面貌的局限性,激发着美术家群体在比较、思考、反省中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甘肃美术几代人在共同的区域环境里,每个人潜入的方式不同、角度不同、个体经验不同,呈现着“和而不同”的样貌。1990年代,甘肃美术群体开始蜂拥向外,走进中央美院、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一流专业机构进修深造,形成内外互动的价值升华。“走出去”反而能更加认识到本土价值的分量,大家开始思考如何从“立足本土”中确立自我的方位。
甘肃美术多以“群展”的方式举办各类展览,凝聚群体的力量对话全国。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暨敦煌研究院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呈现了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几代人长久的积淀以及开创自我的决心。1995年《风情——甘肃画院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1年《中国画作品系列(甘肃地区)十四人邀请展》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举办;2002年《陇上风情甘肃十二人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广州举办;2003年《陇风——甘肃十四人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在南京举办,同一系列展览连续三年举办掀起了陇原美术品牌走出去的信念。2006年8月,甘肃省文联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甘肃省美协承办的《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晋京展》是甘肃美术作品首次以集体形式亮相京城,近20幅美术作品首次整体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杂志等首都媒体大篇幅为此活动做了专题推介,掀起了一股敦煌风。2008年中国美术馆《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展》《古韵新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创作展》是中国美术馆为敦煌艺术弘扬的特别策划。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甘肃美术大展》、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省博物馆举行,集中展示了甘肃重大美术题材创作成果。2014年首届“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2018年此展带着新时代兰州美术新态势走进意大利罗马。2011年甘肃画院策划实施“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并于201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届“朝圣敦煌——甘肃画院作品展”。2012年甘肃省委宣传部提出打造“敦煌画派”作为甘肃美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启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2016年9月敦煌举办首届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2021年“百年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肃美术作品展”,这些展览的举办串联成陇原大地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凝聚着甘肃美术工作者自觉探索的学术行为与主动对话,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了甘肃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
纵观甘肃美术的展览品牌与创作题材,美术家们置身于西北的地理人文环境中,将历史的厚度、生命的感受、艺术的状态逐渐纳入到个体在当代文化交织中的价值反思。对话传统、重构经典的叙事方式,激活“甘肃美术”的品牌价值并不断寻找新突破。甘肃美术各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本体和艺术本体,延着丝路、敦煌、黄河、长城、长征、多民族等甘肃独特丰厚的文化品牌价值“走出去”。以“建党百年”“奋进甘肃”“历史人文”“中华文化”“红色资源”“一带一路”“华彩陇原”“时代楷模”“如意甘肃多彩非遗”等为主题,形成甘肃丰富的现代艺术形态。对甘肃美术创作工程的“陇原气派”“甘肃品格”艺术创造提供学术资源与艺术经验,提升甘肃美术向内关照的影响力和向外对话的辐射力。2020年“幸福小康——脱贫攻坚甘肃美术专题作品展”,用画卷描绘脱贫攻坚故事,挖掘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全国著名美术家与甘肃美术创作骨干,聚焦八步沙“六老汉”国家重大主题性创作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美术家为时代楷模造像是温暖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社会担当。
近年来国家倡导文化艺术建设行动,甘肃美术续接外部交流,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探寻的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甘肃美术界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价值还研究不够、推介不够、成果转化不够。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形态”“美术生态”的优势要更加注重去培育、去呵护。美术历史文献建构与美术批评交互于艺术创作,是甘肃美术长期以来的缺失,更是甘肃美术品牌形象树立的缺憾。
二、对甘肃美术资源形态、价值、影响,形成的成果以及问题的梳理不足,高层次的学术思考不够。丝绸之路古代文明深层激活、民族民间美术活态、革命美术基因的传播颂扬,开启了整个甘肃美术资源的价值延伸。要发挥西北文化底蕴中得天独厚的资源作用,与判断、选择、转化的能力培养。要遵循艺术规律提出命题,探讨美术资源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三、甘肃美术要继承前人成果,发挥老艺术家在甘肃美术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对时代要求,哪些理念是值得继续发扬的?哪些是我们缺失的短板?如何构建?如何发力?方向在哪里?最终要在广泛深入研讨和思想碰撞中形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概念和当代甘肃美术形态。
四、文化自信如何融入百姓需求与社会文明构建中。要关注时代变迁与文化推进,将艺术实践融入到社会文明价值建设中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和价值导向,践行新时代美术家的责任与担当,完善甘肃美术“系统工程”的立项和推进甘肃美术创作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五、面对现实,看到差距,寻找方向。甘肃美术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去正视的现实。甘肃省高标准美术馆以及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也是美术发展的急需保证。只有“筑巢引凤”,甘肃才能对接艺术作品的前沿讯息,搭建平台提升全民艺术素养,才能融入甘肃文艺品牌建设,促进文化大省成为文化强省。
守正创新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领导下,甘肃美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机遇期,特别是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术创作工程、围绕决战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党100周年、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中,甘肃美术家始终保持着质朴、向上、向善的创作之风,把美的价值注入时代的艺术追求中。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敦煌文化高地建设”更是甘肃美术迎来的历史机遇及面临的挑战。“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当代视角与时代眼光融入敦煌文化高地建设,古今并置,融通视观,文明互鉴,让甘肃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让文艺创作呈现出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持续推进打造“敦煌画派”与“朝圣敦煌”等美术创作品牌;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性拓展的立场,讲好甘肃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创作出更多展现甘肃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奋进之美、时代之美的作品。
甘肃美术发展需要各方凝心聚力,确立整合意识,以群体的方式展现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模的成果。如兰州画院“大河魂”(2003年)、甘肃美协“西望敦煌”(2006年)、省委宣传部“敦煌画派”(2013年)、甘肃画院“陇山陇水陇人”(2008年)与“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2012年)、敦煌研究院“岩彩敦煌”、基层市州美术工程“丝绸之路翰墨通渭”(2010年)以及“甘肃十四市(州)美术作品联展”(2013年)等。这些展览的举办为美术家提供了展示空间,有规划、有目标地推出美术精品,为甘肃美术走出甘肃、走向全国,提供比以往更宽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对文化交流的壁垒打破,虚拟技术在文化传播与创新发展中开辟了新的路径参考。自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甘肃美术的传播依托数字化技术急剧转型成为重要抓手。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向全国展示甘肃美术的实力与风貌,提升甘肃美术工程的品牌影响力。如: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美协工作的同时,将重要展览的参展作品分期在微信公众平台、数字展厅等进行推送;推出“传承与创新”专栏分享美术家艺术实践成果;与中国美术报合作推介青年画家。对应时代诉求,“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决胜全面脱贫奔小康——甘肃陇东农民画网络展”等各类主题创作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出,应用网络媒体为甘肃美术推介提质增效。
近年来,以省内高校和画院为引领的学术研讨会持续举办,增强了同全国美术界的沟通交流。甘肃画院自2011年数次召集“本土化资源与当代美术创作”“朝圣敦煌”等相关学术研讨会。西北师范大学2019年10月承办“中心与边缘:西部与丝绸之路的美术史意义”第十三届美术史学年会,2020年11月又召开“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2022年7月举办的“西北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兰州财经大学2021年12月主办“回归出发——首届西北中国画学术研讨会”,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6月主办的“新时代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国际研讨会”。这些学术会议的召开为共同探讨美术理论、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搭建了对话平台,也是对提升甘肃美术学科建设水平,扩大甘肃美术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甘肃美术报》《画院》(2022年更名为《甘肃画院》)《风从敦煌来》《敦煌一脉》《甘肃美术馆》《甘肃美术史话》《西北美术研究》文丛等刊物、书籍的发行,构成了甘肃美术历史文献资料积累、交流的重要阵地。学术研讨与理论研究也为甘肃美术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学术支撑。我们要善于并充分发挥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和基层力量的联动作用,2022年5月14日,甘肃美协第六届理事会艺术委员会换届成立大会举行,此举是希望发挥甘肃美术界各艺委会专业所长,激发艺术创作相关艺委会不断革新的思维方式与创作活力。
艺术使命除了彰显专业高度,当下更加强调走进百姓生活,满足百姓需求。2021年,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关于文艺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秉承人民立场”。甘肃美术界勇担使命,发挥“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送文化下基层”“结对子送文化”“扎根乡村沃土彩笔描绘心声”“心怀人民情系陇原”等活动融入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构建。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东方密语”,形成博物馆文化焕新业态,建立文化认知新路径。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兰州创意产业园”(2009年)“A9美术馆”“雁儿湾当代美术馆”等新文艺组织以探寻城市美学与现代生活建设为目的,成为兰州城市艺术文明的窗口。“石节子美术馆”作为艺术乡建在构建新型艺术空间的同时,更是强调“人”的价值建设。美术工作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创作,让甘肃美术事业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甘肃美术要有思路、有主张、有谋划、有前瞻,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齐头并进。凸显出学院学术引领、专业创作与理论融合导向,学院、画院、文化馆、美术馆多方发力,基层美术力量互动,推进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盘活。
一、发挥学术引领的价值,突出学术主张,强化精品意识,原创表达,形成陇原品牌影响力。发扬老一代艺术家前辈先贤勤奋务实的优秀品质,把个人的艺术追求、文艺创作融入到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的高度,有情怀、有担当,保持精益求精的创作研究态度。
二、加强甘肃美术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的功能发挥,构建学术话语,推进创作与批评的双轮驱动作用,做好展览策划与推广价值。深入研究甘肃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惑,让甘肃美术的方位与目标更加清晰。
三、艺术服务都市建设,助力乡村发展,发挥应用性成果转化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和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将艺术设计介入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城乡融合建设的历程当中,对应甘肃形象与产业发展协同共创。
四、聚焦聚力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助力甘肃美术品牌效能。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为甘肃美术事业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对接,形成发展合力。注重创新型与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推介知名艺术家,确立他们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搭建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五、围绕社会美育、学校美育、未来城市、美丽乡村多元并举的途径积极开展社会美育工作,持续性推进艺术育人、文化化人的最终成果培育。团结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共同提升美术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的新期待、新需求。
小结
全球化时代,地域的差异越来越小,文化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也呈现出新时代的美术话语诉求。“地域性”探索是文化价值输出的时代课题,“回望传统—重装出发”构成了中国美术与国家、民族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大潮。“一带一路”文化发展倡议,在更大范围实现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价值延伸。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下,以开放的意识拓展思路,美术与科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未来共融。结合甘肃的艺术空间格局,“深扎”到华夏文明的根脉中,深入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传统源头上,把艺术创新与甘肃美术的发展相结合,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甘肃美术新生态,使甘肃美术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新品格、新贡献,助力文化强省建设。(马刚)
[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社科项目“敦煌艺术的价值延伸与再生探索研究”研究成果]
艺术家简介
马刚,1962年生于甘肃酒泉,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学习。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协主席;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央美院贾又福工作室高研班指导教师。
获得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作品获“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优秀奖,入选“第十届、十一届全国美展”,获甘肃敦煌文艺奖,甘肃美术“金驼奖”等。出版作品合集20余部,个人作品集5部。受邀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等机构举办的学术邀请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文化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