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揭晓,20朵“山花”产生,刘锡诚、刘魁立获“终身成就”奖
来源: 文化视界
2019-12-23 10:06:07
12月2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4个子项的20朵“山花”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揭晓。
12月2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4个子项的20朵“山花”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揭晓。
本届颁奖盛典主题为“陌上山花灿如笑”,分为“天地仁和”“上巳·烁”“端午·崇”“中秋·思”“重阳·尚”“春节·乐”等篇章,20朵“山花”汇聚一堂,光彩熠熠,展现了近两年来我国民间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展示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
刘锡诚 刘魁立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获奖名单
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1、民间文学作品《苍南童谣》
作者:黄志林、周功清
2、民间文学作品《中原民间经歌》
作者:申法海
3、新故事创作《卧底鱼》
作者:李燕
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1、木雕家具《通作文人书房小架子床》
作者:王金祥
2、皮影《番王》
作者:薛宏权
3、刺绣《岁朝清供》
作者:佘可燕康惠芳余远彧
4、剪纸《上海童谣》
作者:李守白
5、紫檀镶嵌《箍桶记》(一组10件)
作者:鲍明沛
6、砚雕《万佛朝宗》
作者:张硕
7、石雕《惠风和畅》
作者:冯伟冯久和
8、核雕《深圳之春》(一组15颗)
作者:胡堂山钟秀琴
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1、《中国创世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全三册)
作者:王宪昭
2、《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
作者:黄景春
3、《黄河十四走》(上、中、下)
作者:杨先让杨阳
4、《蒙古族传统美术——图案》(上、下)
作者:阿木尔巴图、苗瑞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
1、舞龙作品《泸州雨坛彩龙》
表演单位:四川省泸县文体新文局
2、鼓舞鼓乐作品《雪热巴传奇》
表演单位:西藏索县攒丹雪热巴队
3、民歌作品《欢欢乐乐唱起来》
表演者:李成刚余金松
4、鼓舞鼓乐作品《淝水流韵》
表演单位:安徽省寿县文广新局
5、民歌作品《娇阿依》
表演单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
江山代有人才出。在民间文艺领域,他们立足于思想和精神的峰巅,潜心研磨、精心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对神圣传统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令他们坚守、高举文化自信大旗,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在广袤的民间为优秀传统文化保驾护航,助力中华民族扬帆远行。
刘锡诚
刘锡诚出生于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第四届驻会副主席,《民间文学》主编、《民间文学论坛》主编、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刘锡诚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的组织管理及研究、翻译工作。尤其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与编纂工作方面,成绩卓著。从事民间文学60年来,贡献颇丰,撰著和出版了20多种著作,主编、选编了上百种民间文学图书。退休后,仍然热心民间文艺事业,在民间文学领域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并先后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民间文学组的召集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专家组成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领域,做出了新的贡献。其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主要著作有《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中国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学苑出版社,2001年)、《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道路》(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译著有:《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等。
刘魁立
刘魁立生于1934年。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研究生院,获语文学副博士学位。
曾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
刘魁立长期从事民间文艺的调查、研究、教学、翻译与编辑出版及组织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民间文艺学学术涵养和丰富的田野工作经验,在民间文艺学诸多领域均有突出的成就,为我国民间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成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等。主编:《中国民间文化丛书》(14部,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民俗文化丛书》(70部,中国社会出版社)《世界文学史》中文版(8卷16册,上海文艺出版社)。译作:《列宁年谱》(第一、二卷,人民出版社)《科拉·迪·里恩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一卷)《序幕》(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获奖名单
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民族文化源于民间文学。过往漫长的岁月里,时间洪流席卷的神奇故事散落于各个角落,是这样一些有心人行走在古老的田野,他们拾捡精神的碎片,重新擦亮被遗忘的珍宝,令他们燃烧出新的火花,闪耀着新的光芒。
1、民间文学作品《苍南童谣》作者:黄志林、周功清
黄志林,苍南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编辑《苍南畲族源流与分布》,主编《高机与吴三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浙江·苍南卷》2013年版、《苍南童谣》2017年版,撰写论文《参龙词的艺术形态和价值》。
周功清,苍南县政协委员。出版专著《藻溪的记忆》《太平龙迎新春》《蒲城抗倭遗存》、编著《凝望藻溪》、合编《苍南童谣》、合著《蒲城乡土建筑》。
2、民间文学作品《中原民间经歌》作者:申法海
申法海,1960年起进行戏剧曲艺创作,1980年起进行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黄河传说故事》《岳飞的传说》(与他人合作)、《姜子牙传说故事》《申法海故事选》等图书。自2009年起,进行民间经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
3、新故事创作《卧底鱼》作者:李燕
李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连续获得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文学创作“山花奖”入围奖。
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民间手工艺是生活与艺术完美的结晶。源于生活的需求,源于对美的渴望,民间艺人忠实于自己的土地,取天然材料,承前辈秘诀,代山川立言。他们不断拓展技艺的边界,造就一个个栩栩如生、充满灵性的传世之宝。
1、木雕家具《通作文人书房小架子床》作者:王金祥
王金祥,高级工艺美术师、“通作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王金祥在继承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其作品“现代创意家具《禅境》”获第五届“紫金奖”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通作文人架子床》选用缅甸优质红酸枝材料制器,坐面藤艺选用印尼玛瑙藤全手工编制,乃体现“通作家具”制作特质的典范之作。架子床以线成型,简素大方,俨有素雅文卓,清风自来之趣。床围栏及上端四面横楣板的拐儿纹纹饰,采用浅浮雕工艺及透雕工艺制作。衣架、禅椅、笔杆椅、茶几,均为原创作品,乃不囿于传统的创新,系采用通作直线条表现手法,桥梁档更显委婉。衣架帽档运用拐儿纹纹饰。
2、皮影《番王》作者:薛宏权
薛宏权,中国皮影木偶艺术学会理事、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1983年从事皮影雕刻技艺至今已37年,被上海戏剧学院聘为专业课主教老师,西安美院客座教授。他在继承传统皮影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造型完美、雕刻细腻,设计新颖,染彩厚重。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陕西省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番王》选用皮质细腻、韧性极好的上等黄牛皮,经泡刮磨洗推刻染缀等三十几道工序纯手工精雕而成。造型夸张大气,拧眉怒目、青面獠牙、卷舌横鼻。雕刻采用经典的“定刀推皮”法,线条流畅刚劲,亮点是发、须均用拉丝纹表现,丝丝流线组合,云卷水波,疏密有秩,晶莹剔透;双人字镂空纹铠甲,精致繁复,虚实连环,腿甲角象首翻垂,带飘缨坠,突出暴烈形象。着色皴晕点洇自然,沉稳协调。作品细腻处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
3、刺绣《岁朝清供》作者:佘可燕康惠芳余远彧
佘可燕,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自幼受母亲——中国刺绣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康惠芳的潮绣传统文化熏陶,曾在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勤学致以巧用,把潮绣的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创新制作的多件作品在各级展览比赛屡获金奖。
康惠芳,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首届刺绣艺术大师,联合国文化大使。1948年生于广东省潮州,从事刺绣工艺四十多年,先后在潮州市潮绣厂、潮州市刺绣研究所刺绣、研究、技术指导工作。
余远彧,潮州婚纱礼服协会会长。
潮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当家花旦,始于唐代,到明清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等四大类。《岁朝清供》以传统吉祥图案为题材,采用白银线刺绣垫高梅花,运用过桥针法表现灵芝,丝丝入扣,精工细作,寓意岁朝清供古意,暗香盈卷延年。作品取中国传统文人酷爱之吉祥画材,主幅蟠龙环瓶绕,花魁满堂香;侧幅博古彩瓶,花木争妍。整体构图饱满,色彩绚丽,技法精湛,极具创意。
4、剪纸《上海童谣》作者:李守白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上虞,擅长绘画和剪纸。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艺术总监。40多年来创作和发表了1000多幅艺术作品,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积极从事上海题材的作品创作,为当代海派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被媒体誉为“上海石库门先生”。
《上海童谣》,作品以17米长、0.8米高的巨型篇幅展示了39首老上海童谣,也展示了过去的弄堂文化。这幅剪纸作品中加上序言共计1757字,此外还配以152位活泼的人物形象以及46只可爱的动物形象。此作品在2007年“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被评为最具海派特色、最具地域代表性、最具时代感作品,并被授予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也改写了外界素来认为“上海没有大型剪纸”的传统认识。
5、紫檀镶嵌《箍桶记》(一组10件)作者:鲍明沛
鲍明沛,“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和“宁波市工艺美术大师”,箍桶技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隐于乡间埋头创作,作品红妆桶器系列《女儿梦》荣获浙江民间文艺最高奖项“映山红奖”。
《箍桶记》,作品灵感来源于浙东经典越剧《箍桶记》(又名《相骂本》《九斤姑娘》)最经典猜桶名唱段十件桶:天亮要箍天亮桶(洗面桶)、晏昼午时桶(老饭桶)、日落西山黄昏桶(洗脚桶)、半夜三更要紧桶(马桶)、有盖无底桶(锅盖)、有底无盖桶(豆腐桶)以及蒸桶、挑水桶、吊水桶、蜂桶。作品通体使用赞比亚紫檀制作,配以骨木镶嵌和生漆工艺,镶饰画面生动呈现了农耕生活场景与民俗工艺流程,是多项非遗技艺相互融合的作品。
6、砚雕《万佛朝宗》作者:张硕
张硕,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高级)技师,中国美协敦煌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其砚雕和绘画作品多以佛教题材见长,是当代砚雕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
《万佛朝宗》砚是教化明理,本着以“诸恶莫做,从善奉行”之宗旨,以慈善的人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促使社会和谐,平等,文明,健康的发展。僧佛罗汉,属于砚雕特殊题材。它更多的限制和约束,即需要庄重,又需鲜活;庄重使人生敬,鲜活使人可感。对制砚者本身要求也很高。而此中最难,犹在气质,言为心声。在刀法上求平园并用,追求自然、率真、精到,力求刀人合一,心手畅游,自是心中罗汉。
7、石雕《惠风和畅》作者:冯伟冯久和
冯伟,福建福州人,师从祖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现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传承人、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冯久和,1928年师从于名艺人黄恒颂学习寿山石雕刻艺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寿山石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擅刻圆雕,尤以雕刻花果及群猪等动物作品著称,从艺六十多年,作品多次获国家工艺美术奖项,并被多个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含香蕴玉》入选中国邮电部发行的寿山石邮票。
《惠风和畅》用荔枝冻石,采用镂等多种手雕法雕刻而成。“仙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是长寿、吉祥、高雅、真诚、神灵的象征。70只仙鹤寓意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仙鹤立在柏树之上,姿态各异。“鹤寿千岁,以极其游”,是仙鹤护佑安康福寿,盛世欣荣,是祥瑞之意。
8、核雕《深圳之春》(一组15颗)作者:胡堂山钟秀琴
胡堂山(艺名:唐山),中国核雕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岭南风物研究院讲师、深圳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航城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1993年跟随苏州核雕大师谢才元、钟秀琴夫妇学习核雕技艺,后回深圳工作学习,2007年来西乡街道办上班后,分街道来航城街道办工作。2018年进修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刻类高研班。
钟秀琴,江苏省苏州市光福镇舟山村人,师从钟年福、钟元庆、须吟笙,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其女工的细腻中能透露出钟年福的粗犷、须吟笙的写意和钟元庆的工整,集大家之所长,代表作品《走兽十八罗汉》《走兽八仙》《圆雕云彩八仙》。
“深圳之春”是首次刻画以深圳改革开放巨变及粤港澳大湾区响应中央再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主题的系列核雕作品,由12颗核雕以深圳建筑、人文等“名片”组成,从设计到完成耗时5年。每个核雕长2.2厘米,高4.5厘米,合计重量仅200g,见微知著,小橄榄核上描刻着从山海之城到深圳之春的恢弘史诗。“深圳之春”系列核雕刀法精准细腻,立体感强,化呆板为灵巧,在小核上展现着大深圳40年的历史性变革精彩缩影。
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优秀的民间文艺学术著作构建了中国文艺的基石。甘于清贫寂寞是作者的风骨,精心梳理文脉是作者的志向。他们凭借着智慧与才华、热忱与敬意,游走于过去与当下,不断推出见证民族文化自信的精品力作,丰富和完善着博大精深的中华美学体系。
1、《中国创世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全三册)作者:王宪昭
王宪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资料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多年来通过文献阅读、民族地区田野调查等多种形式建构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国各民族神话数据库。
《中国创世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分三册,所涉及内容为从中国各民族10231篇创世神话中采集的12583个母题的实例与索引,将创世神话母题划分为9大类型,即①世界(宇宙)起源概说(W1000~W1099);②天地(W1100~1499);③万物(W1500~W1539);④日月(W1540~W1699);⑤星辰(W1700~W1779);⑥天上其他诸物(W1780~1799);⑦山石(W1800~W1869);⑧江河湖海(水)(W1870~W1979);⑨其他物质与生物(W1980~W1999)。共计450万字,是中国创世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的集大成者。
2、《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作者:黄景春
黄景春,上海大学教授、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中国民间信仰、民间文学、丧葬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一书,是作者在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经过十多年充实完善形成的一部重要著作。
《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一书提出“宗教性随葬文书”这一概念,把过去分别研究的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等视作同类文本进行综合性研究;从民间信仰、道教、佛教以及儒家观念等多重视域下探讨宗教性随葬文书的文化内涵;将出土文物、图片、文本,与历史文献、西方宗教学理论加以参照,展开深度研究;以出土文献为基础,引入田野调查方法,将当代买地券、镇墓文的使用情况纳入研究范围,拓展了本项研究的学术视野。
3、《黄河十四走》(上、中、下)作者:杨先让杨阳
杨先让,画家,艺术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
杨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专题》《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国版画史》课程。
《黄河十四走》是记录上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民间一书的田野调查专著。本书记录了1986年至1989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创始人杨先让,组织并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自治区)。以真切文字和鲜活图片,记录保存了30年前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淳朴原貌,为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4、《蒙古族传统美术——图案》(上、下)作者:阿木尔巴图、苗瑞
阿木尔巴图(鲍玉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40年生于赤峰敖汉旗,1964年毕业于内蒙师院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中国剪纸学会顾问,内蒙古剪纸学会顾问。出版有《蒙古族民间美术》蒙文《设计基础》《蒙古族工艺美术》等;主编《内蒙古青少年剪纸集》,合编《内蒙古剪纸集》。
苗瑞,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粉画艺委会委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九三学社社员。
蒙古族图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美术——图案》作为内蒙文化艺术长廊建设重点项目,历时五年成书。《蒙古族传统美术——图案》上下卷共分为七章,上卷作者为阿木尔巴图,从历史的、民族的、民俗学的角度阐释蒙古族图案的文化意义,是其多年潜心研究蒙古族图案的积累。下卷作者为苗瑞,主要是传承人专集,以附图的形式叙述蒙古族图案,选取的几位民间艺人典型案例除女性刺绣图案部分外,都是作者通过田野调查,深入探访取证、辗转寻访他们的后人及知情者,并撰写文章和采集图例。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
民间艺术表现的是人类最原始的真、善、美。洪荒记忆,远古图腾,全融入雄浑豪迈龙腾舞;人间大爱,古今柔情,尽凝铸百转千回中国梦。乡野枝头,开不败绝技绝艺繁茂景;历史深处,吹来了最炫最美民族风。
1、舞龙作品《泸州雨坛彩龙》表演单位:四川省泸县文体新文局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盛行于明末清初。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的泸县雨坛镇,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镇亦因此得名,雨坛彩龙也在民间作为吉利祥和的象征,口碑甚佳,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活”字上,被誉为“东方活龙”。龙体浑圆灵活,龙尾为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活灵活现、鲜活灵动的精彩表演成为了各类文化活动演出中的亮点。
2、鼓舞鼓乐作品《雪热巴传奇》表演单位:西藏索县攒丹雪热巴队
西藏独特的舞蹈热巴舞的前身是藏族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图腾舞,热巴是在公元1040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和热穷巴在原有的民间热巴基础上创作和发展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舞蹈艺术。这种热巴舞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进入寺院,又从寺院回到民间的发展演变过程。据当地艺人的回忆,“雪”热巴传承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人们在表演热巴舞所用的道具装饰来自噶举祖师米拉日巴的那次杀象祭神的传说。这个传说为民间热巴舞涂抹了一笔神奇的色彩。
3、民歌作品《欢欢乐乐唱起来》表演者:李成刚余金松
《欢欢乐乐唱起来》根据滇南四大腔中的彝族四腔收集整理,彝族四腔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演唱风格声音高亢悠扬,真假声交替。歌词大意为:我们今天欢聚在一起,要讲讲得了,要说说得了,讲玩嘛拘了,要会还得呢,不会咋讲个。时候有个了,好个时候了,我们唱起来吧!
4、鼓舞鼓乐作品《淝水流韵》表演单位:安徽省寿县文广新局
寿州锣鼓是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楚音乐的遗存,有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安徽省寿县以及周边县市,为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宜于参加各种节日和喜庆庆典活动。所用主锣“钢锣”声音清脆、洪亮,能声播数华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它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闽浙一带锣鼓特别是“十番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称号。
5、民歌作品《娇阿依》表演单位: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彭水苗族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在这一地区生活的蚩尤部落、驩兜、盘瓠等苗族先民创造的文化。彭水苗族民歌作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千百年来在彭水境内流传。《娇阿依》是一首彭水县苗族群众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的苗族民歌经典曲牌,是彭水苗族人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与各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而产生的结晶。经历代民族音乐工作者深入挖掘,在传承基础上记谱整理的原生态民歌,犹如大山深闺里的一朵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熠熠光辉。
[ 责任编辑:孙文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