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现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
美育是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在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提出“做好美育工作”的指示。2020年10月,两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地纷纷响应,在贯彻落实指示和文件精神上推出了很多有力举措,取得积极成果。但由于各地区社会基础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限制,在落实、执行指标方面还存在差距。
美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于以美养德、以德塑魂,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美育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重点在学校。学校要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积极创造条件,以宽松的教学、辅导和适度量化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学好课堂知识之外,更多地走进文学殿堂、剧场影院、音乐厅、博物馆、文化馆......在不增加“刚性”负担、增强兴趣基础上,对审美活动、对文学艺术,以及包括生活的衣食住行,一切美的艺术设计活动的兴趣爱好。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更不以学习掌握某类艺术专门知识、技能,并附带种种功利诉求为基本目标,而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真正学会在认知美的事物、欣赏美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热情与爱好,藉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规范人的行为操守,达到化育人心的目的,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水准、文化素养、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将学校作为主阵地,牢牢把握美育的正确方向,发挥其核心引领、辐射的作用。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教材建设;完善测评考核机制、创新形式,用好多媒体和传播科技是主要任务。大学应做好美育专题理论研究,形成系统的基础理论,以利指导实践。
其次,创造条件积极倡导、推进社会美育工作,利用厂矿企业、机关、军营、社区城镇平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文化环境的氛围建设,大力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场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让不同年龄、身份、职业的人群,都有接受有关审美教育、文化活动的机会,通过阅读、观摩、欣赏和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入眼入耳入心;参与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动手动脑、会心会意,真正达成以美养德、以德铸魂、化育人心的效用。
美育是一项关乎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养成,具有长期性、普泛性、教化性以及自为性特征的系统工程,提议以美育为任务,助力人人养成与美相关的文化兴趣爱好,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艺术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和支持日益趋大,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阐明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为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创意的结合盛开出令人惊艳的花朵。表演与图像的有机咬合,具象的造型与抽象的图形叠映幻化,平面的图案与立体的形象穿插交融,都展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各类创作作品与设计产品日益走向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艺术已成为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地的科技院校纷纷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力度,并与艺术院校展开联合课题,艺术院校也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我国科技艺术方兴未艾,与世界处于同步发展的态势,现在需要把握机遇,加大力度推动科技艺术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建议:
1、加大对艺术院校科技艺术专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高等美术学府科技艺术学科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尽快形成立足前沿的教材和课程,促成国内更多院校开展科技艺术教育。
2、扩大科技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议在重点美术院校设立科技艺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领导实验课题,以此为平台推动教学和研究的开展。将科技艺术方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吸引海外院校就读相关领域的硕博士毕业生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丰富学生学科背景,推动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
3、鼓励人才培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艺术院校与科技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让科技院校的师生在直接参与科技艺术联合研创的过程中获得想象力洗礼,实现艺术思维对科技创新的反向激发。
4、促成各地科技馆的艺术化。我国各地的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措施已经较为成熟,近来其中大多数表现出融合艺术表现、增强互动性趣味性的强烈需求。建议鼓励各地科技馆转化为科技艺术馆,在准确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示科学之美和科技艺术融合的魅力,为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和艺术素质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点赞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客观准确,部署工作切实有力,是一份求真务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报告。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前景一片光明。我和全国人民一样,信心满怀、底气更足,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点赞!
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情况时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此,我深有感触,去年,我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云南调研,在怒江州一所建在大峡谷中的学校,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美术教室里,与当地的小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美术课。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深深感染了我。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和政府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重视、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教育差距,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有了专职的美术、音乐老师,乡村孩子们的艺术翅膀羽毛更加丰满,艺术梦想必将越飞越高。
政府工作报告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新一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不自信的理由。近些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喜欢中国、中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应有可为、必有可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更多的文化原动力。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的养分,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人民丰富生动的生活、时代关切与需求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有精神高度、有社会内涵、有人文价值、有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同时,要以现代化、创新性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我们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和答卷人,历史在见证,人民在期待。作为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做好思想引导、汇聚力量、议政建言、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以美培根铸魂 加强全民美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要求。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提高全民审美素质,还需加强社会教育。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要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就必须加强全民美育。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如目前书法虽已成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但教学师资严重欠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校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不同门类的艺术工作坊等专门的美育场所。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要和学校携手,也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再如为各门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艺术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门类。在人民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在迈向新征程的伟大时代,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倡导道艺统一,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
建议在北京建立军事美术博物馆
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承担着对于国家视觉文化成果的研究梳理、收藏展示、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积累和引导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使人民群众共享美术发展成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军事题材美术,大都以写实的创作手法再现重大历史节点场景,塑造领袖和我军指战员的光辉形象。油画、国画、雕塑等多样化的现代艺术形式,能够更加直观地对民众和官兵进行党史军史教育,增强爱党拥军意识。因为军事题材美术的独特作用,军事美术馆的意义也就非同寻常。但在当前国家文博事业正迎来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绝大多数省都建有美术馆的情况下,属于解放军的美术馆却付之阙如。现有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文物和兵器展陈为主,军事美术内容比例很小,频度太低,不能发挥收藏展示军事美术精品,引导军事美术创作风向的作用,不能满足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不利于发挥军事美术助力强国强军的作用。
为此,建议尽快在北京建立军事美术博物馆。一是以国家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相关部门成立建设团队,组织立项论证,精心策划设计。二是凸显军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建成后的军事美术博物馆可作为官兵和全国民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三是选址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节省成本为优。四是多渠道进行展品征集。可通过收集荟萃往届全军美展优秀作品,在全国广泛征集,邀请军地知名艺术家量身定制作,购买、私人捐赠等途径搜集藏品,进行展陈。五是紧前推进,争取在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一百周年之际开馆献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
建设书法教育基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提案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扶持中华文化基因校园传承工作,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书法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样式,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最具中华基因的文化符号和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书写技能和审美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不规范使用汉字和“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多。
为进一步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在促进书法教育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例如,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大力加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国家画院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书法家进校园”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中国国家画院“书法进校园”合作项目基本情况
中国国家画院为了推进首都书法教育工作,于2020年10月与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委员会签订了“书法进校园”合作项目协议,通过选派书法家到怀柔授课,推进国家书法教育政策落实。中国国家画院和怀柔区教委多次召开座谈会、阶段总结会和专题研讨会,制定实施方案,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措施,做了以下工作:
(一)分层制定学习目标与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制定学习内容和目标,使小学生初步感受书法之美,体验书写的乐趣;使中学生感受不同字体的美,具备基本的创作能力。
(二)合理布局,培育书法教育基地校
根据怀柔区学校特点,成立了10所书法教育基地校。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书法教学包含楷书、隶书、魏碑、篆刻等项目。
(三)开展书法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普及培训。国家画院艺术家对怀柔区书法教师,以及具有书法爱好的教师进行书法培训,提升书法教师整体书写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壮大书法师资队伍;二是培养书法骨干;三是提供高端交流平台,提供参加高端展览、交流活动机会,开阔教师视野,提高创作水平。
(四)举办书法大赛暨作品展,提高师生审美素养
每年举办一次怀柔区师生书法作品大赛暨作品展。例如2021年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作品展,获奖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并在怀柔区巡展。
(五)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高师生专业实践能力
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与部分书法骨干教师、书法特长生一起走进乡村、走进基地校,同台书写作品、赠送作品,展现新时代怀柔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书法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高端艺术作品进校园,营造校园书法文化氛围
中国国家画院组织创作及仿真复制高端书法艺术作品送进校园,营造浓厚的书法校园文化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
系统规范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革命文化线上教育与传播能力
2021年12月我有幸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使我倍受鼓舞、深受启发。去年两会,我在调研地方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支持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的提案》,至今仍在持续关注。作为美术家和博物馆人,我结合自己的专业,认真思考在全球疫情形势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发挥地方革命纪念馆在革命文化教育与传播上的作用,继续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尽管线上展览不能替代实物展览,但通过线上展示能强烈吸引观众迫切到实地目睹实物的意愿。所以,地方革命纪念馆应加大加强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使各省市县建设线上展览等方式有效提升地方革命纪念馆在传播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现如今,各地区县地方革命纪念馆虽然已进行了线上宣传,但内容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且形式表现为单一缺乏丰富,有待改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组成专家团队针对各地方革命纪念馆线上展陈进行实际交流指导。由国家级党史、近代史、博物馆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联合地方专家通过线上考察、线上交流、线上指导等方式对地方革命纪念馆现有的展陈进行把关,同时给出合理、可行的修改、调整意见;地方革命纪念馆根据专家团队的指导,对展览大纲、展陈作品、展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经专家团队二次审核后,形成完整的线上博物馆展览方案,持续普遍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线上展览具有实施成本低、改陈灵活、参观方便等诸多优点,同时也是对线下展览改陈效果的初步检验,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此方案尤为重要,后续可根据观众线上反馈意见推动线下展览改进。实现观众线上、线下互动,充分发挥数字化科技化的优势。
二、建议国家艺术基金以专项课题对地方革命纪念馆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配合主流媒体加大宣传、推送力度。由专业技术团队以线上博物馆的形式呈现于电脑、手机等客户端,拓宽媒体推送渠道。这对于当下因疫情影响而参观受限的地方红色旅游来说也是因特殊挑战带来的机遇,它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有利于新时代背景下优秀革命文化的传承。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线上革命主题展览从内容到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青少年的需要。红色基因的注入要从孩子抓起,在幼小的心灵注入无私、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一生记忆深刻。对同一重要的革命文物、文献及重大历史事件等,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艺术的多样化表现方式和阐释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传播教育,如利用实物图片、连环画、动画、沉浸式体验、舞台活化、精品文物短视频、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进行图文并茂地全方位展示。以完整系统多样的形式确保各年龄层、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都能有温度、有共鸣的方式深刻理解伟大的红色文化,在提高对革命精神理解、认知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委员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
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公平条件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的同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对文化文艺工作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因此,学校美育必须建立完整机制,以满足学生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求。
一,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是明确新时代的学校对美育教育“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进一步完善美育教育的系统完整,凸显美育教育的价值功能,拓展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强化美育教育社会认同感的需要。
二、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是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找准了突破口和落脚点,明确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提出改革举措的需要。
三、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是坚持创新,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形成高效、开放、优质学校美育新格局的需要。
四、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需要。
五、建立完整的学校美育机制,是避免培训机构商业炒作,遏制片面追求升学加分、艺术速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其需要,建议如下:
一、完善美育课程设置
明确美育课程核心及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的目标,围绕课程目标,精选且统一教学素材,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按级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学习课时,实现主线贯穿、分级衔接、循序渐进。
二、加大美育教师激励政策
优化美育教师岗位结构,打通美育教师进修壁垒,畅通美育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在合适的时间和范围,鼓励美育教师承担社会公益性艺术指导、社会美育辅导员、家庭美育指导员等第二课堂指导,并计入教学课时量。
三、评价机制
逐步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立“美育知识+地域特色+审美体验+学科融合”模式和常态化全员评价机制,把艺术类课程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学业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测评。
四、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
鼓励并开展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并设定假期(短期)支教、毕业(长期)支教政策,在择业政策、进修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全面提高薄弱乡村学校美育教师教学能力和育人能力,高质量解决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力量薄弱、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五、统筹整合资源
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学校与城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加大合作开设“第二美育课堂”,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邀请优秀文艺工作者到“第二美育课堂”兼任教师,整合校内、校外、社会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六、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位一体”
开展“家校”、“社校”以及“家校社”合作,有机地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开足美育课之余,请名师“走进来”指导,学校组织“走出去”开展社会活动,将理念与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合作开发课程,形成教育闭环,合力于美育,实现“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
建立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因此,加快文化艺术人才的建设对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品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美术馆行业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当前支撑行业人才队伍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尚缺乏相匹配的职称制度和体系,美术馆人才评价标准缺失、评价渠道不够通畅,成为制约美术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对各类美术馆进行调研,并对相关省市进行案例研究,提议建立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呼吁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为美术馆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为进一步实现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一、主要问题
1、缺乏与美术馆行业相适应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我国文化艺术人才职称评定,主要依据为《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现行体系文物博物、工艺美术、美术创作专业,均无法和美术馆行业进行对接,更无法涵盖具体的美术馆策展、公教、研究、典藏等职能,导致美术馆人才评价制度、体系、标准整体缺失。
2、评审渠道缺失,体制机制不畅。因缺乏参评标准,国有美术馆从业人员只能参照文博系统、社会科学等渠道,评价内容完全不符合美术馆实际业务类型;而民营美术馆从业人员更无法进入此渠道进行评价。总体上评审渠道缺失、体制机制不畅。
3、缺乏自上而下、全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对美术馆人才队伍问题,尚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系统、有效的解决。目前,只有个别单位,省进行初步尝试,例如浙江省将美术馆纳入《美术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试行)》中。面对全国、全美术馆行业的发展,对待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解决问题的系统能力有待增强。
总之,美术馆人才评价制度缺失问题,影响了整个美术馆行业的人才成长,择业、择岗受到制约、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等,从而制约美术馆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相关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文化和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美术馆人才职称建立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建立全国美术馆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落实到位。
2、精心组织、充分调研,建立健全美术馆人才制度体系。将美术类人才评价体系纳入深化艺术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中,将其视为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专业、分层次建立和行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系,确保建立健全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制度。
3、理顺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的制定评价标准。建议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方式,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理顺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省市美术馆人才评价标准。
4、加强宣传、营造环境。建议全面加强宣传引导,调动美术馆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在促进人才成长空间基础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形成专业、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
总之,建立健全全国美术馆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美术馆行业的进步,更为大力推动全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对内提升全民艺术教育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都具有重要作用。(来源:名家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