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 > 正文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来源: 文化视界 2019-11-23 11:52:53
  11月22日,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以“艺术,都市之颜”为主题,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教育者和评议者齐聚,就艺术、城市、教育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积极讨论。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论坛现场
  编者按:2019年11月22日,第二届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以“艺术,都市之颜”为主题,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全球论坛,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学者、教育者和评议者齐聚,就艺术、城市、教育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进行积极讨论。

  参加论坛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曹意强,“再调整的艺术”联合创始人,万宝龙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席提尔·费勒斯,社会学家顾骏,梅高(中国)创意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峻,米兰新美术学院和多莫斯设计学院学术总监伊塔洛·罗塔,宝武集团产业园区发展中心总经理,上海美术学院理事会副理事长王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广州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健,“再调整的艺术”联合创始人,万宝龙文化基金会联合主席山姆·巴道尔,普利茅斯艺术学院院长和首席执行安德鲁·布华顿,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教授森文,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英格丽特·勒当,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副教授李仁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喻干,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策展实验室教授、主任、M+博物馆策展人陈伯康,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教授程雪松,上海美术学院讲师李峰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翔宁,蒙古大地艺术双年展创始人及总监马克·施密兹,复旦大学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校长张同。

  论坛特邀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OCAT西安馆创始馆长凯伦·史密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作主旨发言。本文根据潘鲁生教授现场发言整理。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潘鲁生教授主旨发言:
  公共文化是城市公共精神与公共价值的建构。公共文化最为突出的价值,是对公众文化的整合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城镇化需要新型公共文化建设。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关注工业社会、商品社会里的文化凝聚、情感维系和精神追求。
  1、中国政府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刻反映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完善的历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发布一系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民生关系到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尺度。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促进地区间、城乡间和不同群体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互联网+公共文化”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加精准的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更便利的以及更大范围的实现文化惠民。例如上海通过打造“文化上海云”,把市、区、社区三层级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总门户平台,让海量公共文化信息形成公共文化大数据。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上海“文化云”
  2、美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教育造就人的品质,人的品质造就社会的品质。美育是关于人性的教育,培育“健全的人格”,培养“生活的艺术家”。近几年,国家持续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思路。
  城市公共文化建设,需要美育。美育培养文化感知力、接受力、创造力,推动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美化主观世界。美育融入公众生活,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伴随时代发展,美育逐渐从学校更多走向社会,从教育融入生活,成为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的重要路径;文化是美育的底色,五千年中华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审美追求与艺术气息,应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审美自信,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华审美风范;倡导全民美育、终身美育,应建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成长型”国民美育体系。诸如2019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市民美育在行动”为主题,推出“市民美育共育计划”,不断提高市民大众审美能力。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2019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市民美育在行动”为主题
  3、社区公共艺术营造与城市文化认同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本结构,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政策推动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社区社会服务能力、培育社区“共同体”精神。公共艺术受政府主导影响,创造性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发挥美育育人作用。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表现为地方公众参与、共同享有的在地性艺术形式。公共艺术介入社区不止是作为艺术创作,更是表达可持续生活理念。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有助于延续城市文脉,保留集体记忆。公共艺术创作既要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又要保护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原青岛国棉五厂旧址,废弃的厂房、工业设施记录生活变迁与记忆,艺术介入打造纺织博物馆并构建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新生的“纺织谷”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创意基地和城市休闲文化中心。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青岛“纺织谷”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有助于完善宜居生态,推动社区更新。应在遵循自然生态法则和维护社会公共资源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公共艺术创作。诸如上海美术学院开展社区公共艺术活动,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实现社区环境微更新。作品《最后一公里》以直观有趣的设计影响着人们扔垃圾行为,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环保意识。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遵循生态重建、乡土再造、地方记忆的设计原则,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成为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亚洲地区唯一获奖项目。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上海美术学院社区公共艺术活动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的生态理念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有助于彰显地域特色,催生发展潜力。植根地域资源开展艺术创作,营造具有创意和文化气息的生活空间,有助于提升文化消费能力,激发社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例如,2006年提出的手艺农村计划成为乡村社区的发展范式。传统手艺与艺术创意介入乡村民生问题,传统农耕社区转变为手艺社区,并辐射带动周边社区,手艺给社区居民带来产业收入、家庭团聚和文化归属感。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红花乡中国结公共艺术装置
  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有助于表达公众关怀,促进社区和谐。公共艺术提供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弥合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裂痕,引导社区居民在艺术氛围中产生对社区自身价值的认同,形成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营造友好和谐的社区氛围。诸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进京作品《地瓜社区》,人防设施改造成新的社区共享公共空间,帮助社区居民利用自己的技能为本社区提供服务,局促的空间打破了交流边界,丰富的活动促进邻里沟通,营造出互信、协作、和谐的社区生活气氛。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地瓜社区”营造共享空间
  4、艺术家构建城市文化建设的未来
  未来的城市更有想象力。未来不仅是科学家的试验田,更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是社会创新的幸福家园。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3D打印、5G通信构建未来智慧城市。例如现在有关虚拟现实全景智慧城市的探索,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空间体验,线上与线下形成新的交互方式,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将形成新的多元互融的关系,艺术与技术形成新统一。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虚拟现实全景智慧城市
  未来的城市更加生态友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社会潮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例如,当前城市立体绿化、屋顶农场成为生态城市发展风尚,屋顶农场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和生活废水,具有节能降噪、减少温室气体、降低屋顶维护成本等生态保护作用,而且满足了城市消费者对健康农产品的期待,提供社区互动与社交的可能性,衍生耕种、采摘等农业文化体验教育,生态与生活形成新统一。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屋顶农场:城市里的田园体验
  未来的城市更具有温度。中国城市文明的根在乡村,乡村饱含中国人的温情与记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未来的城市一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城乡双向交流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共享发展。例如当前艺术家进入乡村社区围绕乡村记忆馆、乡土博物馆、乡村民宿、农业遗产、田园综合体等开展设计营造,在青山绿水和乡愁记忆的的映衬下,传统文化生活与现代生活品质相融合,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社会精英回乡创业、生活,乡村与城市形成新统一。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浙江安吉山川乡村记忆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城市人文精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美育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美育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区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成,公共艺术拓展社区人文空间,塑造社区公共精神。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响应国家战略,呼应时代发展,突出民生需求,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潘鲁生教授与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弗朗西丝·莫里斯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与会嘉宾合影

潘鲁生在“国际艺术城论坛”作主旨发言,倡导公共艺术介入社区营造
[ 责任编辑:张乐臣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