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明
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著有《李学明画集》《从山林到庭院》《李学明人物画新作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丛书·李学明人物作品精选》《李学明踏雪寻梅卷》等多部著作。
作品赏析
我父亲生前在我们当地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打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给我弄来三本字帖让我临,他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个男人活的就是一张脸”。
一个男人活的就是一张脸,这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说起来,只要是识字的中国人,都能写毛笔字,但是写好字,却是极不易的。
写字是要有师承的,师就是帖。不临帖一辈子也别想把字写好。所以,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课程里都有大仿课,仿是什么,就是摹仿帖,这是起步。
中国的书法传统太丰富了,太完善了。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里面尽是一颗颗的明珠在那里闪光,我们何不借来这束古贤的灿烂之光,照亮自己的艺术之路,这是捷径!
乍一临帖是很枯燥的,看一眼写一笔,顾了形顾不了笔,直摹的胸中郁闷,长嘘短叹。于是,弃帖自造,痛快自在,随手而划,自以为得意。但,这般自在的写,一年两年,十年八年,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写熟了,也写油了,自己还以为有了风格。终于有一天明眼人告知,这不是风格,这是“野狐禅”,于是便傻了眼。
于是再从头开始,白白浪费了时光,糟践了纸墨不算,最要命的是手上沾染了一种习气,这种习气很缠人,很难甩掉,时间越长越顽固,从事艺术的人,最怕手上有习气,这种习气不去,一生都为其所害。
习气是一种低级的习惯,是一种起点很低的见识,它陋而顽劣。如果在将习气看成风格,更是大谬。然世间此类所谓书法家不乏其人,且自誉不凡,招摇世间,甚而从者如流,贻误后人。
此等现象有谁站出来说,此是陋习,莫相效仿,如今哪有人这般不识时务。思来真是可叹!
写字的高境界便是书法,书法是很讲究的,不是把字写好了就是书法,书法里要有境界,有品格。这就要求写字的人要各方面的修养,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学问。学问来自于很多方面,最重要的即是读书,读书多了,久了便能化解人的习气,提升人的品格,变化人的气质,自然笔下的字也随之有了不一样的气息。
但,也不是完全如此这般。世间也常见同道读了很多的书,但那字一年一年,亦复如是。这大概是学问和实践的接合点没找到,这个点有的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这就牵扯到一个人的“敏感度”,这个敏感度“又叫“天才”。天才是存在的,我们的古贤都有诸多的诠释。但天才是靠学问来滋养的,滋养到一定的火候,它才能迸发出来,蒙养不够,这种“所谓天才”,将会一生都无出头之日,白白地枯萎在躯壳里。
写字是需要下一番苦工的。不信,当你看了潍坊博物馆复制的明代赵秉忠的状元卷子,你就从心里佩服古人的功夫。在那个限定的时间内又做文章又写出这几千个如此工正,一字不误的卷子,这才是真功夫,硬功夫。中国昔时的莘莘学子,十年寒窗里,不仅是读书,还练就了一笔好字,这状元真不是白给的。
中国的很多艺术门类里,讲的、要的就是功夫,功夫不到,其他层面更谈不上。
临了很多帖,手上有了功夫,随手拈来,很是熟练。但,书法里更高的追求,又须要把这“熟”有意避开。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书法也追求“写到生时是熟时”,避熟就生,才能纯朴、厚重、不然手下把不住,过于熟练便成了油滑,就会无中生有,画蛇添足,就染上了花拳绣腿的习气,这叫做“不好好写字了”。
写字如同做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这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这也象李卓吾的童心说一样,从纯真到老炼,从老练再回到纯真,这是人生的一个圈,也可谓是书法艺术的一个圈。书画家八大山人,从物质上的富有,到一夜之间一切化为乌有。他内心深处那种烦恼,那种挣扎,那种怨气,那种愤恨,那种绝望,充满了他的整个灵府。但经过后来的出世入世,几个来回的折腾和洗礼,他渐渐地把心里原有的块垒,一天天地化解了。他的心,他的灵府最后清了,净了。他的心最后象山涧里流出的一泓清泉那样澄澈。所以,八大山人的书法才有了一般人不可能达到的净境。
临帖要活到老,临到老,二十岁时临,五十岁时临,直到耄耋之年还要临。只是这期间的感受和体悟是大不一样的。就像一个人从青年、中年、到老年品读老庄一样秒。这也与古人所说的读书的那几个境界即:门中窥月,推窗见月,和台上玩月相似。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妙处所在。
书法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