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为职业院校学生编织“风筝线”,让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成为“不断线的风筝”。笔者了解到,麦当劳中国在一年一度的“麦麦全席”上宣布其“青年无限量”人才培养计划,将在2020年至2022年,投资超过一亿元,帮助超过一万名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企业,积极促就业,麦当劳中国依靠的是规模化发展的力量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携手全国逾100所职校,帮助超一万名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
据介绍,按照麦当劳中国“青年无限量”人才培养计划,麦当劳中国将在2020年至2022年,投资超过一亿元,携手全国逾100所职业院校,通过教育部在全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帮助超过一万名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支持他们在毕业后顺利走上职业发展道路。
资料显示,麦当劳中国“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将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麦当劳会参与到招生面试环节,学生加入后获得双重身份,在注册为在校生的同时,以员工身份接受麦当劳的培训,并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快速的职业发展,最快在毕业时就可以获得麦当劳餐厅总经理的聘书。
期间,麦当劳“汉堡大学”会为学徒们定制近100周的课程与训练方案,涵盖餐厅运营知识,包括楼面管理、盘存管理、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管理,营业额提升以及利润管理等。此外,麦当劳会采取3+2培养模式,将学习课程与餐饮职业标准对接,将教学与餐厅管理过程对接。除了学校授课老师,麦当劳会选拔出公司经验丰富的管理精英作为导师,负责学徒在餐厅的教学管理和考核。
“2020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麦当劳希望通过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加码投入人才发展,不仅为企业本身,也为行业及国家培养更多青年人才”,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通过‘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学徒们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能在麦当劳提前获得全方位的工作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以致用的技能,毕业后成为‘不断线的风筝’,走上各自精彩的职业道路。”
今年6月首批毕业学徒100%就业,40%留在麦当劳任管理岗位
实际上,这并不是麦当劳中国首次将目光锁定在帮助年轻人就业上,且其在2020年至2022年帮助超过一万名年轻人提升就业能力,并不是“空中楼阁”,其有着丰富的提高年轻人就业能力的培训经验做基石。
资料显示,作为全球领先的餐饮企业,麦当劳在全球九个国家(包括中国)设立了汉堡大学,是最早建立全球企业大学的企业之一,拥有系统性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此基础上,2017年麦当劳在四川、浙江、深圳和上海率先开办了12个现代学徒班,培养超过300名学员。而在2019年麦当劳投入了近三亿元用于人员发展及培训,主要对象为青年人才。今年6月麦当劳中国首批毕业的学徒已100%顺利就业,其中40%留在了麦当劳,而且都拿到了相应管理岗位的工作机会。
据悉,目前麦当劳已经与全国超过40所院校达成意向,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并计划在未来两年把规模扩大至逾100所院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专家陈李翔致辞
“‘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必经之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促进会特邀专家陈李翔表示,“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成功推行这一制度的关键因素”。
年开400+餐厅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始终关注年轻人就业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与就业人数创新高的双重压力下,麦当劳中国仍勇敢打开大门,积极吸纳待业人群;并不问回报,投入金钱和精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靠的是自己规模化发展的力量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资料显示,在2017年7月,以中信、凯雷为代表的中资接盘麦当劳中国后,麦当劳中国推出五年扩张计划。按照这一规划,麦当劳中国开店速度从每年250家逐步提升到每年500家新餐厅,2022年达到4500家餐厅。
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致辞
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宣布的“计划到2022年底门店数量增加至4500家”目标没有改变,预计今年麦当劳中国将新增约430家餐厅,其中超过50%的新店会开设于低线城市。
“麦当劳中国每年有400多家店要开,有大量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岗位”,麦当劳中国首席人员官王艳伟表示,据介绍,今年麦当劳中国计划招聘18万名员工,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兼职员工和学生,也包括新增店铺以及补充自然流失。
笔者注意到,麦当劳中国一直秉承“规模越大,责任越大”。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麦当劳中国之所以将今年“麦麦全席”的主题锁定在就业问题上,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助力让年轻人在走出社会时成为“不断线的风筝”,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的就业,一直都是麦当劳中国“食品安全和影响”、“绿色环保”、“儿童福祉”、“年轻人的就业”四个最主要的战略支柱之一。
麦当劳领导们、陈李翔和陈宇向四位毕业生代表赠送“出师证”和金碗
“麦当劳的青年人才培养加码计划不仅展现了企业卓越的人才培养优势和人才吸纳能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促进会特邀专家陈李翔称,“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充分展现出了企业强大的责任感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