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modal window.
文明的连续性,正是汉字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3月29日,杭州文三路上的“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迎来了首期“遇见大家”文化讲坛的压轴场《甲骨文和中轴线》。当代国学艺术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名家马子恺先生,与山东管理学院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黄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玉教授,以中轴线为引,阐述甲骨文从远古走来,带着殷商时代的气息,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在‘一带一路’的积极推进中,我们也在寻找新的契机,该以何种形式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视野中的形象。”活动开启,王玉教授从民族复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阐述了从国学热潮到非遗活化、从汉服复兴到传统节庆回归,民众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自豪感持续升温,彰显出日益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就此,一段关于马子恺先生几十年追寻时空文化密码的故事,娓娓道来。
古老的中轴线,3000年前已初显
马子恺先生首先用他创作的“彩墨古篆”系列,融合书法、绘画等传统元素,以现代艺术诠释传统文化,拉近了甲骨文和听众的距离。而这些来自甲骨文的有趣“符号”,内容却涉及商朝时期的地理生态、天象气候、田猎农作、交通出行、军事外交、宗教祭祀及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细节,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姻嫁娶、梦幻意识、饮食宴飨等,是打开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形态的“史料金钥匙”。
北京中轴线是中国仅存的一条古都中轴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这种审美运思方式既体现在城市建造规划中,也反映在汉字构形上,汉字结体对平衡对称的不懈追求,即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始主客观因素。
从一个“中”字,看见“早期的中国”
“汉字字体从金文、籀文、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再到今天各种书体流派竞相纷呈、争奇斗艳,每种字体的出现和相应书法艺术经典的生成都建立在书者深刻理解当时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都与当时的历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成了一面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明镜。”马子恺先生告诉我们,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断演进,但汉字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汉字不仅记载了博大深厚的中华历史文明,而且其本身也凝结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
“中轴线的中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也是指事字。甲骨文中最初样子像旗帜的形状,竖笔就旗杆,中间像条幅,上、下是古代旌旗悬垂的装饰品。”
马子恺先生从“中”“轴”“国”“水”“车”等甲骨文汉字的逐个讲解,道出了甲骨文与中轴线紧密的关联,展现中国古文字的魅力,对商代等时期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进行了系统描绘。现场,马子恺先生与听众、读者互动交流,分享他“书画同源”及用现代艺术手法展现甲骨文的传统文化创意转化案例,送出了精美的互动礼:《雅兴长存》。
新型文化空间,“解渴”基层文化需求
“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第一期在“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告一段落,吸引了众多文化学者、文化爱好者的关注。活动由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杭州西湖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新闻文体界别、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是本空间积极响应省市区关于“阅读之省”“ 阅读之城”“阅读第一区”建设,将持续打磨的一块金字招牌。“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自12月开业以来,联合西湖区阅读联盟,先后邀请常沙娜、秦川、何鸿、荣新江、谢成水、马子恺等10余位文化大家,与百姓面对面深度文化对谈,通过文化讲学、艺术展示、读书会等一大批接地气、具新意、有特色的书香活动,以“文化+”涵养群众生活“幸福半径”。
这里不仅可以阅读、品茶、看展、听讲座、逛文创,还能带上VR眼镜沉浸穿越敦煌285窟。西湖宋式美学与敦煌古韵发生的奇妙反应、阅读与艺术的创新融合、文化与科技的巧妙碰撞,通过多元业态的融合发展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既温馨又有深度的文化交流空间,成为杭城老百姓“书式”生活的点睛之笔。
(来源:西湖遇见敦煌)
艺术家简介
马子恺,当代国学艺术名家、文化学者、书画篆刻家。别署燕公、号穆斋。幼受庭训,读经研艺,及长就学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曾在中国国家画院任职。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马子恺国学艺术馆创始人、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金石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数字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沉香分会副会长兼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篆艺术论坛总策划以及圣荷西国际艺术节评委主席、国际中文+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首席专家、博鳌时代智库文创产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香港卫视国际书画院顾问、《中华藏书集成》副主编等职……
他还受聘多种家乡济南的社会职务,如“济南旅游形象大使”、济南市政协委员、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漱玉印社社长、山东建筑大学外聘导师等职……
其艺术创作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书画篆刻、诗词文章、雕塑设计等。出版有《古篆论语》、《周易锦言》、《玺印精华》、《马子恺艺术作品集》等十几种专著。曾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多伦多等地成功举办三十余次个展,在北京、上海、杭州、济南、昆明等地创办有“马子恺艺术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被众多知名机构和当代名流收藏展出。
其代表作彩墨古篆系列作品融合了书法、绘画等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以古人的创造精神造就出传统艺术新图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用现代艺术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创新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