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12周年|沈光伟:国魂人魂入画魂

2025-01-07 09:58 阅读量:19004
听新闻

  国魂人魂入画魂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在美术事业中做出成绩,这是大家的心愿。”这是于希宁先生的心愿,是他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道明·气充·文雄》一文的首句。

  自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形成的高扬民族自强精神、蕴含浓郁家国情怀的新传统,是中国美术近百年来紧密关系民族命运、国家发展而获得的独特精神特质。“家国情怀”成为20世纪众多艺术家自觉的创作主题和诗化的精神原乡。

  于希宁先生是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复兴的重塑者和见证人,在中华民族危机、抗争、崛起的年代里,不断思考艺术为谁服务的问题。他深受鲁迅先生“美术救国”思想的影响,认同美术家要成为“引路的先觉”,要把立足点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于人民群众之中,使自己的步伐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用自己优秀的作品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文艺工作者的灵魂所在”。

  于希宁先生援引明代大儒宋濂的文论阐述自己的艺术观,“道明而后气充,气充而后文雄”,“道”为方向和观念,“气”为本质和精神,“文”为形式和语言。“道明—气充—文雄”建构了他创作观、文化观、价值观的学术格局。他将传统文人“修齐治平”的济世理想熔铸为“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追求,这是他一生治艺悟道的座右铭,也是其画学思想的核心。

  “三魂共一心,旨在追求画之魂、人之魂、国之魂的一体化,以更好地创立、塑造、弘扬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美之载体与美之品质。我很看重艺术的精神化,尤其是大内涵的,此是我的心得。要说创作的立足点,应当做人民的画家、艺术家。”显然于希宁先生所说的“艺术的精神化”、“大内涵的”是直指“国魂”的,而“应当做人民的画家”显然是“国魂”指导下艺术家个体的自我要求。

  “国魂”是深厚的历史经验、思想与集体情感的综合体。于希宁先生是一位超越文人画传统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广修博取,有着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的全面修养,经过对古代艺术的深入研究和一再发现,从民族文化遗产中找到壮伟、雄健、深沉、博大的美学意趣。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一种具有力量感的倔强与阳刚,这与于希宁先生强调以印入画、以篆籀入画有关,笔形墨态多取刚直,有着肌筋的扩张力,老辣浑厚。他的创造建立在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信念与传统文化修养的淬炼基础上,典雅与浩气并存,从而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塑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美之载体与美之品质。

于希宁《铁柯冰魂》194cm×504cm 1988年 中国美术馆藏

于希宁《冰魂颂》135cm×137cm 1988年 山东艺术学院藏

于希宁《铁骨立风雪》210cm×425cm 1979年 山东省博物馆藏

  《铁柯冰魂》(中国美术馆藏)、《傲骨立云峰》(山东省博物馆藏)、《冰魂颂》(山东艺术学院藏)、《晨曦白梅》(山东美术馆藏)、《铁骨冰魂》(潍坊市美术馆藏)都是于希宁先生的梅花巨制。自70年代起先生大胆突破历代文人“折枝写花、疏影横斜”的格调,放笔而为参天拔地、枝茂花繁的梅树入画,通过大量观察写生,解决了画面布局、枝叶造型、意境渲染等一系列问题。红梅、白梅穿插置陈有主有宾、俯仰顾盼、繁冗不滞;精谨的笔墨,屹耸的骨体,取其铁骨、正气、清质、真魂,结构出梅树雄浑力健的大气势。为了获得作品的意境之美,画家采用烘托的手法,整株老梅或立于崖巅,或以赭石、蓝靛罩染天空,在笔墨与情思的融合之处,梅花傲雪绽放、泣露含烟,张扬着健康向上、蓬勃积极的气息。

于希宁《晨曦白梅》 95cm×177cm 1988年 山东美术馆藏

于希宁《铁骨冰魂》 143cm×364.5cm 1987年 潍坊市美术馆藏

  “国魂”是一个艺术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表征。如果人格不伟大,绘画便不足以完成时代、民族层面的表达。观于老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正气、硬气,端直无邪,浩然充实,就像他本人站在那里一样。画如其人,这种气度、魄力和勇气,源于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知和高度自信,源于对艺术之道和社会之道精进的自觉。观其所绘古木苍劲虬曲,凝厚如铁,“骨法用笔”中得观艺术家倔强的人格,行笔运墨跌宕纵横,虚实相生,刚柔并济,一笔一墨中都融会着心性,负载着修养,散发出“观而壮之”的崇高感,油然而生敬意和诗情。

于希宁《雪里蕉》 68cm×68cm 1996年

  “移来三百梅花树,对我芸窗结静缘。岁暮天寒冰雪里,一枝冷艳舞翩翩。”于希宁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与梅花结下了一生的“诗画梅缘”。80年代他又提出了“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的艺术主张,在创作中强调国魂、人魂和画魂的统一,突出表现梅花的骨气、生气和清气。梅花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又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其铮铮铁骨,冰清高洁、傲雪斗霜的气质,不畏严寒怒放的生命力,得历代文人画家的喜爱。于希宁晚年独爱画梅,力勘传统绘画题材在当代的新变,彰显梅花作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生生之力,达到了中国花鸟画艺术的新高峰。

于希宁《端午怀屈子》 68cm×68cm 1990年

  于希宁先生85岁在中国美术馆办展时,自书序言:“人渐渐老了,但精神不能老,艺术不能老,事业心不能减”。在完成了第一个10年计划之后,他又制定了一个“10年工作计划”,通过四次大规模的“作品捐赠”,2005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代表作品100幅、2006年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60幅、2012年向山东省博物馆捐赠巨制作品46幅、2013年向潍坊市美术馆捐赠作品109幅,将一生的精品力作无偿捐献给国家、社会和人民。

于希宁《玉兰》 136cm×68cm 1956年

  中国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中华民族在历史条件下的创造与发展。新时期的艺术家们在新旧观念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以画笔为翼,用艺术的语言回应着国家民族文化的自强与复兴,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于希宁先生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奋进,以“国魂”为指导,用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国家的赤诚之心,融入到国家、社会、人民之中,成为艺术家在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最为真挚的诠释。

  又值腊八,是为念。

(文/沈光伟,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于希宁《咬定青山不放松》284cm×122cm 1983年

于希宁《紫气东来》232cm×54cm 2002年



艺术家简介

于希宁(1913—2007)

于希宁是我国著名花鸟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是山东省高等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科创建者。先生早年于上海习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诸大师门下,终生从事美术创作和教育事业。生前任山东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等职,为中国文化事业鞠躬尽瘁。先生晚年痴梅,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将国魂、人魂、画魂寄情于梅花,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审美语境,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杰出代表。著有《论画梅》《于希宁诗草》《于希宁论艺术》等,出版画册多种,享誉中外。先生爱国爱民,德艺双馨,行为世范,多次捐款或捐赠书画作品,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100幅,向山东博物馆捐赠作品47幅,向家乡潍坊捐赠作品106幅,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60幅,并捐款设立“优秀中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和“优秀学生奖励基金”。

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其“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于希宁百年艺术展”。


[ 责任编辑:周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