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死磕”的王沂东:你下多大功夫画,人家才会花多大功夫看

2025-01-06 14:20 阅读量:14661
听新闻

王沂东一直信奉:画画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他从开始正规学画至今,都把基本功作为自己进步的重要一环,重视正宗与写实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画布上的严谨

作为近几十年来中国艺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写实主义油画在中国美术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写实主义油画依然恪守其艺术原则、高尚情操与本质特色,通过作品展现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因而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一大亮点。杰出的油画艺术家王沂东便是这一流派中的佼佼者之一。

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王沂东的立场明确且坚定。

“这是个严肃严谨的事情,尤其是基本功太重要太重要了,你下多大功夫画,人家才会花多大功夫看。没有系统训练的画面味道不正宗,夹生饭很难吃。”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王沂东不是一个高产的艺术家。画画是需要搭时间进去的,2004年辞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老师的工作以后,王沂东转到北京画院,为的是有更多整块的时间画画。别人觉得画完一遍已经很好的作品,王沂东需要画三四遍才能达到自己的标准。

王沂东反复强调,“时间根本不够用”,这个完美主义者,一直在和自己死磕。很多效果想做,但是时间真的不够用。去欧洲考察发现,伦勃朗的光线运用得很好,安格尔的线条处理很牛,西方的画家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后来又发现中国画里的焦墨和浓墨在视觉上很有趣,年画的色彩也很好……

于是,他尽可能地吸收这些优秀元素到自己的创作中,而这个过程,却没那么轻松。因为这些优秀元素是不能直接拿过来就强行加进去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尝试,不停地试错,最终才能符合自己的期望。

从他画面的色彩变化就能看出来,他早期的作品还能看到大块的白,甚至是黄和绿。越往后的作品颜色越纯粹,大量的用黑和红。平面构成上在变化,画面的醒目感和形式感都比以前明确。王沂东一直在捉摸人内心情绪映射到脸上的微妙体现,他坚信每个故事的主要部分都是情感,虽然是瞬间的画面,但是打动人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红色的梦》130×80cm 2000年

纵观王沂东的所有作品,构图处理上大都朴实无华,色调也力求单纯,不靠雕虫小技来哗众取宠,在造型的简洁中力求深入,在色调的纯粹中寻找变化,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厚度和悟性。

很少画群像的王沂东,用一幅《太行喜事》首次将一百多个人画入同一个画面,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精益求精,将人物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来。而这幅大场景画作,是他历时六年才创作完成的,期间他去了不下十次山西。画创作稿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形象、动态都在他脑海里进行了无数次的编排,反反复复的组合,打散,再组合,再打散。怎样的关系,如何衔接,怎样生动有趣而不做作。常常是画着画着,觉得资料不够,马上就联系去山西再次采风。

《太行喜事》180×350cm 2014年

“一百二十几个人,每个人物刻画都不敢草草而过,想象着观众站在身后,审视我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人物的刻画我力求表现真实生动,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调整,不敢轻言放弃。可是即便如此,画面中还存在有许多遗憾、许多败笔,我依然能看得到,很想弥补。油画创作就像一个无底洞,有太多的问题要去发现,领悟、解决,或许这正是写实油画的魅力所在。”

这让他不得不要很严肃地对待创作这件事。

未来,王沂东对自己的创作路线十分清晰,且以谦逊平和的心态,恪守着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我将继续以北方农村作为创作的源泉,在画面的构思和意念的发展方面来看,我对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兴趣浓厚;我努力用具象的手法表现客观对象中的抽象概念,我将学习各家之长,特别是吸收中国本民族的绘画语言与艺术思想,充分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而又不失自我,才能完成自己的风格。”

从乡村中来

写实上的兴致与坚持,是受三十多年的学院体制教育影响为主,而对北方农村题材的关注,则源于王沂东实实在在的成长环境。这也是为什么他画中那些山里的人们,没有我们常以为的那张困苦和饱经沧桑的脸。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王沂东在孩提时代,身处贫瘠的乡村,目睹着喧嚣而热烈的农家婚礼。他与同伴们挤进人群,争先恐后地抢糖吃,看着新娘身上那鲜艳的红棉袄,以及她脸上那一抹羞涩的胭脂红……透过他的画作,我们得以体验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那是王沂东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共同珍藏的记忆。

这都是那个年纪留下的东西。

《醉新郎》105×138cm 1994年

不只是对自己的创作很严肃,王沂东对模特的要求也很高,要按照他对过去沂蒙山里姑娘的感觉去找,还得花大量的功夫去和模特沟通他想要的那种内心世界的表达,所以和王沂东合作的模特都是已经共事七八年之久了的。在对模特写实的基础上,王沂东会把笔下的姑娘更加美化——写实,再加上一些回忆或联想。

在王沂东的细腻笔触下,少女们的清丽与优雅得以完美呈现。他对作品中处于花样年华——十六七岁少女的偏爱,根植于他的成长背景与经历。在沂蒙山区,正值婚龄的姑娘们,面对未知的配偶与陌生的村落,心中涌动着对婚姻与未来的憧憬、羞涩与恐惧。王沂东视这一时刻为女性生命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她们内心情感的剧烈波动在此达到顶点。

“我画的人是自己的世界,是下意识内心的活动,你不过是站在框子外面窥视人家的内心,如果她知道自己在被围观的话,那个状态就不对了。这个过程很含蓄,含蓄中要有分寸,框架上有力量,分寸上见功夫。

《心愿》60×50cm 2005年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王沂东显然做到了。

回归乡村的初心

王沂东的艺术创作始终紧密围绕“乡村”这个核心主题。他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实际上是对一种纯粹精神境界的颂扬;他对农民的深情,实质上是对乡土文化色彩的深切迷恋。这样一种审美选择和文化追求,不仅赋予了王沂东持续而积极的创作热情,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感召力。

一个民族的画家,只有他具备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并且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讴歌这个民族的文化,他才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上不朽的艺术家。

从齐鲁大地走来的王沂东,携着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寻遍祖国大好山河后,又回归故土。以写实笔触,将古典主义表现技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用浓郁的红色与黑色对比渗透来展现他的家乡沂蒙山汉子的雄壮和沂河水女人含蓄动人的东方美和内在美。

多年来,王沂东一直在孜孜以求地追寻中国文化的根脉,力求能够把中国特有的色彩个性和思想,与西方绘画独特的油画技巧相融合,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绘画语言。

除了沂蒙山,还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也十分有意义。那就是他作品《太行喜事》的创作地——山西左权。

左权这个充满灵气的土地,给了油画艺术家王沂东无限灵感。他的作品《太行喜事》不仅是一幅画,还是对太行山的赞歌,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太行喜事》在王沂东美术馆展出

而一幅画造就一座美术馆,时隔多年,王沂东美术馆选址于此,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回馈。

显然,除了画画之外,王沂东认为这同样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王沂东美术馆

因为,乡村振兴不仅是让老乡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发现、引导、培育他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用艺术反哺乡村。

同样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更有风花雪月的油画艺术。如果能通过油画将中国山村的崭新面貌传递给世界,必定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王沂东美术馆,让这里有了更多可能。

(来源:王沂东美术馆


画家简介

王沂东,1955年出生于山东蓬莱,1968年考入山东临沂第一中学,1970年在山东沂源柴油机厂当车工,参加工厂演出队的演出,绘制厂内的宣传画、演出队的舞台背景,1972年12月考入山东艺术学校美术科,开始系统学习绘画,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2004年调任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现为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曾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2004年与艾轩、杨飞云发起成立了“北京写实画派”,2005年3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写实画派”。王沂东是当今中国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

[ 责任编辑:薛筱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