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中的温暖与力量——乡土峨庄的影像坚守(下)

2024-11-13 13:38 阅读量:33136
听新闻

在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的下端士村,峨庄文化艺术中心成为了全国摄影家们交流与创作的热土。从2024年6月第一期峨庄工作坊到如今,这里汇聚了一群对乡土摄影充满热情的摄影师。11月4日至11月9日,由著名摄影家钱捍、于德水、杨明带领的来自全国多地的摄影爱好者深入村庄,与当地的乡亲们建立了真挚的联系,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摄影艺术来推动乡村振兴。让我们跟随几位摄影师的脚步,一起感受他们在峨庄的所见所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影像坚守乡土文化,传递温暖与力量。

——编者按

2024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峨庄时,就感觉这里人们的生活习惯、方言与同处鲁中山区,只有百里之遥的家乡新泰几乎一样,只是说话的声调稍有不同,毕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属地,而家乡则属鲁国。已届花甲之年的我离开故乡已经有四十多年了,离开时尚年少,并未仔细打量过家乡的山山水水。

是钱捍老师给我机会,让我两次走进峨庄,置身云明山下的钱捍峨庄影像艺术馆学习纪实摄影。不一样的是,如果说初次到来还有几分陌生和新奇,而11月3日再回来就感觉到与峨庄是那么的亲切,走进村里,走到乡亲们中间,就像回到家里。

深秋初冬的峨庄美啊!满目是金秋灿烂的风光,让我兴奋不已。除了漫山遍野的黄叶、红叶和挂满枝头的柿子,就是农家房舍上悬挂的金灿灿的玉米和闲地空场上晾晒着的红彤彤的山楂干。每当凝望朝霞与夕阳下的山岚,更如仙境般使人着迷。

6月是收获山杏的季节,第一次来峨庄我吃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山杏;眼下又是山楂收获的季节,这种在这里也被称作“石榴”的小果实,已经很少被作为水果食用,而被晒制成中药材。“石榴”也是我童年的最爱,它的酸酸甜甜,是永远的童年的味道;在峨庄村王大姐鏊子上热气蒸腾的煎饼上,再摊上一层熟透的蜜汁般的柿浆,那种香甜酥脆的柿子煎饼的滋味,香在嘴里,甜在心里。

与第一次峨庄工作坊学习一样,钱捍、杨明老师带领我们起早贪黑,在峨庄的十几个村落里走访、找寻拍摄题材。我也一直试图读懂这似乎已经被忘却、却不时魂牵梦绕的故乡。欣慰地用影像记录下父老乡亲们亲切朴实的面孔和生活劳作的场景。

很有幸,这次回到峨庄我又赶了次大集,又亲眼看到那些久违的就地摆摊的小摊主们。峨庄大集设在太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没有特别营造的摊位。这里不闻高声叫卖的喧哗,没有电声音乐的嘈杂。偌大集市,不但集瓜果蔬菜、柴米油盐、黎民衣食住行之所需,也聚七里八乡嘘寒问暖的亲朋好友。

峨庄是真实的、质朴的,它有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欲望。在峨庄,我时常不知所措,创作的兴奋里始终涌动着几分不安。想表达的似乎很多,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期待着下一次,下下一次,我还会再来峨庄,贴近乡土,探求实实在在的纪实影像。

(摄影/撰文,陈明刚,《峨庄遐思》)

陈明刚峨庄作品(11月4日至8日)

11月4日,峨庄土泉村。玉米吊挂,颗粒归仓。

11月6日,峨庄纱帽村。村民在压碾玉米粉。

11月6日,峨庄西岛坪村。96岁的肖爱花老人的心事。

11月6日,峨庄纱帽村。72岁的李光英用最传统的手法制作玉米粉。

11月7日,在峨庄大集上,马陵村蔬菜种植大户周春胜在兜售大萝卜。

11月7日,峨庄大集。78岁的理发匠孙启海在给赶集的老农理发。

11月7日,峨庄大集上,摆摊卖小百货的鲁子峪村民侯言桥在摊位上就着鲜艳的红辣椒吃早饭。

11月7日,杨家庄村绿森林酒坊。女老板杨长爱与员工一起蒸粮酿酒。

11月8日,峨庄西石村。村民在阳光下剥玉米粒。


2024年,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峨庄于我而言是一本等待翻阅的画卷,也是一首用镜头谱写的乡村振兴之歌。

6月10日,我初踏这片土地,带着对摄影的热情和对未知的期待,参与由人民摄影报主办的“乡土中国”峨庄摄影工作坊,以“乡土峨庄新农村”为题开启探索之旅。

在于德水、钱捍、杨明三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穿梭于峨庄20多个村庄,见证了峨庄新农村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那些日子里,阳光洒在崭新的房舍和翠绿的田野上,我努力用镜头捕捉每一个能展现变迁的画面,但短暂的数日,让我感觉影像无法穷尽内心的触动。

11月3日,我再次从广西来到峨庄,仿若奔赴一场与老友的约定。熟悉的道路、似曾相识的乡音,一切都带着温暖的记忆。此时的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一个村庄的角落都蕴含着故事,每一位村民的笑容都承载着幸福。我再次举起相机,快门声如同心跳,一下一下,为峨庄的新貌留下永恒的注解。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诉说这片土地的美好,这也是我为乡村振兴献上的最诚挚的助力。

两度参与峨庄摄影工作坊,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熟悉,我深切感受到峨庄新农村那无法言喻的魅力与翻天覆地的变迁。

“乡土峨庄新农村”这个主题,已不仅仅是拍摄的方向,它更成为我记录伟大时代、用摄影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在这里,每一个镜头定格的瞬间都是温暖而有力的,它们似在无声地讲述着峨庄的进步故事,也映照出我心底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影像虽然静默,却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跨越时空,传递峨庄新农村满满的希望与梦想,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上绽放的光彩。

(摄影/撰文,谢大成,《我眼中的峨庄:变迁与希望》)

谢大成峨庄作品(11月4日至8日)

被大山环绕的“钱捍峨庄影像艺术馆”和“峨庄文化艺术中心”。

11月5日,峨庄杨家庄村。北京来的摄影家走在村庄小巷里。

11月6日,峨庄上雀峪村俯瞰。

11月4日,峨庄村。一大早,村民扛着锄头下地干活。

11月5日,峨庄杨家庄村。一位游客好奇地在平房顶上翻晒柿干。

11月6日,峨庄周边的20处的山顶上都有齐长城遗址,这里已是打卡的旅游景点。

11月6日,峨庄上岛坪村,89岁的田生兰老人乐观、健谈,还经常推石磨做农活。

11月5日,峨庄杨家庄村。80岁的李永泉8,和老伴在用小型脱粒机“剥棒子”。

11月4日,峨庄上端士村。上舍民宿餐厅网红墙上,贴满的游客留影纪念照。

11月6日,峨庄东岛坪村。乡亲们高兴地收到了我们今年6月为她们拍的照片。


在偶然间,透过钱捍老师的作品,我与淄博市淄川区的峨庄有了一场隔空的邂逅。那片土地仿佛被赋予了神秘的魔力,仅仅是透过影像与文字的描绘,便让我心生向往,渴望着能有一日亲身踏上那片土地,去探寻它的魅力所在。

终于,在2024年的深秋时节,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峨庄,沿着钱老师曾经走过的足迹,开启了属于我的峨庄之旅。

初入峨庄,便被它那如诗如画的生态美景所震撼。青山绿水相互环绕,仿佛是大自然这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精心雕琢而成的一件件艺术品。每一处景色都美得那么纯粹,那么自然,如梦似幻般呈现在眼前。漫步其中,每迈出一步,都仿佛有一幅全新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应接不暇,沉醉在这无尽的美景之中。

然而,真正深深打动我的,却是峨庄那淳朴的民风。这里大都是深居于此的留守老人,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温暖的冬日阳光,一下子就驱散了我初来乍到的陌生感。他们的热情好客,让我这个从北京来的城里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仿佛自己并非是一个过客,而是久别归来的亲人。

短短五天,在钱捍、杨明和任继辉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白天走村串户拍照,晚上挑选、分析照片,每天都到深夜。而在拍摄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已深地印记在了我的心中。

我已然决定,不久将会再次回到峨庄,用镜头去捕捉更多乡土峨庄的人文风情,见证峨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迈进的步伐,去感受这片土地在物质与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双重提升。我还要将冲洗好的照片送到乡亲们的手中,让这份美好的记忆也能在他们心中留下痕迹。

(摄影/撰文,王元晶,《情定峨庄,邂逅美好》)

王元晶峨庄作品(11月4日至8日)

80岁的李光英(沙帽村)

67岁的王云爱(峨庄村)

63岁的李瑞莲(杨家庄村)

晒太阳的老人(土泉村)

86岁的房孝美(西岛坪村)

65岁的王心文和周培爱夫妇(土泉村)

90岁的李光翠(土泉村)

70岁的马方兰(沙帽村)

101岁的邵纯爱(峨庄村)

绿森林酒坊的老板与员工(杨家庄村)

从济南来的画家参观钱捍影像艺术馆(下端士村)

(来源:大众报业·鲁中晨报)

[ 责任编辑:孙秀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