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生、隋建国、吕品昌为“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作序

2024-11-13 10:20 阅读量:28129
听新闻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开幕。此次展览系统梳理和回顾从1934年至今90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不断发展完善、从扎实迈向多元、从自我觉醒到学科自觉的艺术历程,展出了一大批承载民族精神内核、彰显中国时代风范、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等具备“时代性”“人民性”“民族性”的经典巨作。

一代代美院人以雕塑为史笔,勾勒国家发展之轨迹,铭记民族奋斗之历程,映照时代变迁之精神,肩负历史使命,秉持文化自觉,共同铸就了雕塑系90年的辉煌篇章。

曹春生、隋建国和吕品昌三位教授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他们的艺术实践和教育理念,为中国雕塑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促进了全球当代雕塑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经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批准,向曹春生、隋建国和吕品昌颁发“雕塑学科90年杰出贡献奖”。在此推出曹春生、隋建国和吕品昌为展览“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所作序言。


雕塑的变与不变

——雕塑系任教三十五年有感

1950年代初,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伊始,雕塑系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下,苏联集严谨性造型训练与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于一体的优势,恰切我们的创作需求。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界曾对所谓“苏派”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法进行过情绪大于理性的批判,但我认为苏联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强调本质,注重对于对象的理解、结构的严谨以及空间的认知,有其科学的一面。

1983年,我作为文化部雕塑考察组成员,对苏联众多城市雕塑及列宾美院教学进行了全面考察,这次考察重启了对苏联雕塑艺术与教学方法生成的审视。此后,随着又一批青年公派留苏学习和库巴索夫城雕高研班的举办,教学上进一步捋顺了习作与创作的关系。这些工作推动了我国城市雕塑近二十年的繁荣。

“求新”“求变”似乎是现代艺术的追求。然而,“新”和“变”在雕塑基础教学中应辩证地看待。1988年我任雕塑系主任,日常教学秩序与工作室制度趋于平稳和完备。我们结合自身体会,认为认真抓基础教学,尊重自然、研究自然,继承前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规律,才能夯实基础,而简单地否定,只会自乱阵脚。

创作上则力求创新,雕塑系历来在创作教学上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个人的艺术实践掌握属于雕塑创作的知识与技能;一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作出独创性的突破,将艺术表达寓于创作之中。“八五”以来,学生的视野日益开阔,创作方式和观点呈积极态势,但创作中偶有对雕塑本体偏离的极端现象。我们敏锐地洞察出基础教学与现代艺术的矛盾症结所在,并没有粗暴的干预学生的创作兴趣,而是在教学中进一步强调扎实的造型基础,才是解决此问题的“良剂”。由此培养出一批兼具传统造型功夫与现代艺术创作意识的雕塑先锋人才。

邵大箴有言:“雕塑艺术要坚持自身的特征,以在空间中的立体造型发挥其语言优势,而不应该以丧失本体特征为代价去求新求变。”换言之,在历经“基础”到“观念”的关注转移过程中,需时刻警惕:艺术形式虽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但不可盲从于他者。以扎实迈向多元,秉持文化自觉,创新发展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观念,应是我们遵守的首要目标!

文/曹春生,2024年10

艺术家简介

曹春生,1937年生,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保送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9年毕业后公派到前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留学深造,1964年留苏回国任教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雕塑系主任,现任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第二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城雕委委员、艺委会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参与《农奴愤》、毛主席纪念堂主席像等主题雕塑创作,代表作有《周恩来像》《蒲松龄像》等,曾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获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艺术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他稳定雕塑教学秩序,加强中苏雕塑交流,积极从事城市雕塑创作,是中国雕塑学科和城市雕塑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百年回眸

——三个大的历史过程清晰地摆在面前

学习人体艺术自然要吸收人本主义价值观,熟悉人体解剖、形体结构及其运动特征等一系列内容与形式,掌握基于人物形象描写的寓意象征语言。欧洲这样的集大成者有15世纪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和19世纪法国的罗丹,前者的《最后审判》和后者的《地狱之门》都是登峰造极之作。

人体艺术虽然在当时的欧洲已属古典,但在中国却是新的篇章,中国雕塑的近现代历程由此展开。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半个世纪,留学归来者建立学院研习传播人体艺术,同时也伴随对本土雕塑的考察研究。只是社会环境不遂人意,人体艺术往往被工具性地用于社会世俗生活和历史故事等实用性叙事,唯独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仍将其作为艺术从业者的造型基础语言训练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

人体艺术之表现力在于对自然对象追摹描写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偏离。自然作为摹本与标准丧失后,替代的则是“媒介”的主体性,结果就是抽象艺术的产生。此即当年留法一代人在巴黎遭遇却错过的艺术思潮。

具体在1949年后的中国,则是外来人体艺术与几千年来流传于石窟、陵墓、庙宇以及建筑中,长期被归为传统和日用工艺美术范畴的本土雕刻传统融合,在一两代人中逐步结出果实。直接雕刻中材料的抗力以及份量引起的手感,转化为基于材料直觉的写意雕刻,即某种意义上的中国现代雕塑。只是这次变革的主体成熟于中国内部的语境之中。改开后的发展主体只能由下一代人承担起来。

1980年代国门再次开放,引进的西方艺术已演化至观念艺术之后的全球化普及。全国范围内兴起青年美术运动及新潮美术,对应的是全球化艺术——国际双年展体系的滥觞。观念艺术的革命性和解放力量至今影响不息,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事者的起步台阶和必经洗礼。

因此对于观念艺术的超越成为摆在中国艺术家面前的挑战,唯此才能走出西方文化艺术影响的地图,创生出新的艺术。这一回合在时间长度上的持续和空间范围上的广阔,是之前的两次融汇与转换所不可比拟的。

1994年作为一个转折,五零、六零后两代人将本土与全球化思潮汇入一炉,自觉开启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历史。体现在美术学院系统里则是进入21世纪后的现代材料教学和观念艺术实验性教学的发生和建立。

文/隋建国,2024年10月

艺术家简介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隋建国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认识。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

他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代教学集体的代表,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当代雕塑家。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倡导并实施了雕塑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建设和在全国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机遇与实干

——雕塑系学科建设的2005至2020年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将迎来她学科发展的第90个年头,回望历程,不由心生感慨,百感交集……几辈人以自己的青春年华和丰硕的成果造就了中国学院雕塑教育第一大系。岁月留下的是耕耘的痕迹,更是这所学府历史文脉和学术精神的积淀……

在我看来,中央美院雕塑学科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雕塑史。作为中央美院的传统学科、骨干院系,雕塑系在近百年的历程中,在一代代雕塑人辛勤耕耘下,在一次次新老教师队伍的交替中,中央美院雕塑学科形成结构合理、学脉清晰、体系缜密、作风严谨的架构和传统,形成培育雕塑艺术英才的教学高地,取得了诸如国家美术学科一流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重大课题等丰硕成果,为推动国家雕塑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各个时期,雕塑系一直处于中国雕塑教学的领军位置,是雕塑人才辈出的大师摇篮。雕塑系经过几次学科建设和教学系统调整与改革,以契合于国家发展的脉搏和需要,成为国内雕塑领域的教学和创作标杆。

目前雕塑系的学科布局与教学体系完整并趋于稳定,这是长时期探索、改革、调整、优化的结果。2009年我接手主任工作后基本延续了原来的教学格局和模式,我们重点完成了两个推进。一个是在2009年率先成立了定位于中国本土造像传统的写实方向的第六工作室,这在全国开了先例。另一个是随着国家的全面发展,社会空间建设需要雕塑艺术的学术力量和学术引领。我们努力让雕塑教学与社会、公众形成延伸和互动。

在学院内,我们搭建了许多有利于雕塑人才培养的学术平台,使得雕塑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学院外,我们举办“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成为国内雕塑界面向全国美院青年学生的最重要奖项之一。我们打造的“国际雕塑双年展”,已成为全国雕塑成果展示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和学科制高点。我们完成中宣部、中国文联委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创作大型主题雕塑《信仰》,为新时代创造一个经典、留下雕塑史上又一件传世之作!

回望过去,岁月的厚积既是我们发达的根系,亦是我们赖以前进的动力之源,我们遇上了好时代,抓住了发展机遇,实干笃行成就了央美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展望未来,我们将与中央美院这所学府一起,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继续以中国雕塑领航者为前行的责任担当。

文/吕品昌,2024年10月

艺术家简介

吕品昌,1962年出生于江西上饶,1982年毕业于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1982—1983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深造;1988年获硕士学位。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文促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雕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

他是领衔国家重大雕塑工程并以陶艺实践闻名国际的雕塑家,主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群雕《信仰》获中国美术奖特别奖。他以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创建多个面向全国和国际的雕塑美育平台,为大众了解中国现代雕塑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 责任编辑:康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