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重视并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形势下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2024-03-10 08:40 阅读量:40089
听新闻

文化视界网报道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真实地影响着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布局。”刘晓静表示,“2020年是幼儿园在园人数的峰值,小学教育入学人数的拐点即将到来,对随之产生的学校规划和建设问题、因招生不足出现的学校发展及教师分流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应对。”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刘晓静,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连续12年建言献策,关注最多的就是教育领域,而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又是其中她认为格外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56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人口6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后的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都超过1700万人,但自2018年后快速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数量仅为2016的50.77%。6年来,我国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她从这一组数据分析,指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人口形势,教育需求萎缩是最先显现的行业问题,并且会率先波及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

她进一步详细阐述其中最突出的三点问题:

首先,在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的同时,学校建设相关政策尚未完全实现与人口形势接轨。刘晓静以以幼儿园举例,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推动普惠性资源扩容增效,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此后,各地相继发布了自己的“十四五”学前教育计划,例如,江苏提出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所左右;山东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00所以上;重庆则提出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5%。但《2021年中国教育观察》报告指出,未来十年期间,在园人数对应的园所总数量将缩减15%-40%。各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人口变动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计划,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同时,避免过度建设。

另外,她指出,学前教育招生不满情况已经出现,小学新生入学人数也会发生持续性的明显下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相关信息也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年减少177.66万人,2023年为4092.98万人,比上年又减少534.57万人,下降幅度在逐渐加大。对此,目前尚未看到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应对措施。

最后,她总结道,招生人数出现下降后,学校的发展将迎来考验。当前幼儿园呈现的入学人数不足的状况,预计会在2025年后小学招生以及2031年后中学招生时出现,届时各学段新生入学数量将明显下降。由此将带来学校学位持续空置现象,教师需求量也会相应减少,教师的发展前景面临着挑战,教师的分流、再就业问题不可避免。

基于此,刘晓静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适当收紧学校新建、扩建审批,应结合当地出生数据以及人口流入流出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教育部应牵头构建学龄前人口预警系统,研判学位资源未来配置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韧性,化解人口发展可能带来的资源配置风险。各地教育部门在规划新建学校、扩建学校时,应与当地统计、卫生健康部门联通,获取新生人口信息、趋势模型,而非只重视新建小区配套,要合理规划学校建设,根据人口数据预测建设“少班”社区学校或停止新建校。

第二,幼儿园可拓展0-3岁托育服务,提供幼托一体化服务。建议改变教育部门管理3-6岁儿童、卫健部门管理0-3岁托育的现状,推动托育与幼儿教育相互借力发展,将这两段教育服务从部门和机构上衔接和统一起来,既解决托育困难,也解决幼儿园生源减少问题。

第三,积极引导中、小学校主动求变。教育部应指导各地教育部门支持各类学校进行班额的适度机动调整,2023、2024级小学生,2029、2030级中学生,可扩充为50人/班,之后恢复为40人/班,甚至缩减至30人/班、20人/班;同时加强特殊教育的力量,探索改建自闭症儿童专门学校。

第四,加强对托育师、特教教师等行业教师的再培训,以应对职业转型。建议教育部会同中组部、中央编办、人社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台专项指导意见,支持和引导教师进行职业转型,如托育师、特教教师等,并有计划地开展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提前应对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

作者/陈雅雯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 责任编辑:陈雅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