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林回望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三巨头”之——刘海粟

2023-05-09 10:15 阅读量:58054
听新闻

一、刘海粟与上海美专

刘海粟(1896—1994,图1),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江苏常州人。现代重要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历任南京艺术学院一级教授、院长、名誉院长,全国文联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委。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中国画、书法,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

图1刘海粟像

1986年10月,余与水天中、李含中同行,从合肥到南京艺术学院,先后访丁涛、谢海燕先生,有意无意间将刘海粟老人及上海美专当作主要话题。二人所言,分做两题,所记之事,依言之先后,整理如次。

(一)“放得开、睡得着”

——丁涛谈刘海粟

时间:1986年10月31日

地址:丁涛南京艺术学院宿舍

丁涛,1941年生,江苏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主任,院教务处处长,图书馆馆长,教授。论著有《论刘海粟》《半调集——艺苑漫步录》《艺术与生活纵横谈》《艺术批评的尺度》等。

丁涛:1985年日本兴亚会会长在北京讲:“我们器重中国文化人,希望与刘老合作。刘老有民族气节,不予合作,我们仍很尊重他。”

刘海粟的前妻成家和(图2),以前是上海美专学生会主席。抗战期间,刘海粟从南洋回来后,她与刘离婚。

图2刘海粟与夫人成家和合影

(20世纪30年代)

刘海粟的中国画《英雄落魄图》,题句“素描写出家国悲,泼墨狂扫风云壮。世人不识英雄面,窃窃私语笑相向。富贵不淫贫不移,坦荡原来江海量”,写尽彼时他的家国之悲。

谈起1952年周总理请刘海粟与徐悲鸿和好之事,总理讲:徐悲鸿“心眼窄了一点”。

1957年、1962年,刘海粟两次中风:一次“反右”,一次文艺整风。他乱吃,但“吃得下,拉得出,放得开,睡得着”。

刘海粟健谈,自信。温肇桐说:“刘老不怕骂、不怕捧,就怕不问。”

上海美专十年(1912—1922年创业阶段),建校董会,专业设置,后重视理论了,与社会对口,“不息地流动”。

刘海粟对学校指导比较客观。他作画随意,但最后收拾的时候总是关上门。动作既狂,“乱抹”,不守本分,也很傲气。有人当了美协主席,刘海粟说,等于穿了盔甲,不善打仗。

刘海粟不计较钱,在香港八个字卖到十万港币。包玉刚买了“佛”“寿”两个字,付了两万美元。

(二)不是历史,又是历史

——谢海燕谈上海美专与刘海粟

时间:1986年11月1日

地址:南京模范马路青石村谢海燕寓所

谢海燕(1910—2001),广东揭阳人。早年赴日本留学,1935年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长。此后历任东南联大、国立艺专等校教授。于新中国,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致力于中国画研究,长花鸟画。1996年为大型画册《刘海粟》撰前言。

谢海燕:新中国成立之前,刘海粟对学院派不喜欢。福建出的《刘海粟名画集》1985年4月第一版,可参考。

(作者按: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因刘海粟曾经历裸体模特儿之争而影响于艺坛,后该校第17届西画系毕业班师生与模特儿合影(图3),这张照片也因此载于历史。据2012年6月9日CCTV“老故事”频道“往事钩沉”栏目报道,此照片摄于1935年,女模特儿名迟瑶,已故,她为艺术做出了贡献。照片中,有18个同学,三位老师,二排左五为刘抗,一排左二为张弦,一排中为王远勃。)

图3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第17届西画系毕业班的师生与模特儿合影

电视剧《沧海一粟》八集,刘老题字:“不是历史,又是历史。”

刘海粟的性格特点很鲜明,他对自己的画很热爱、很直率,说话也不客气,缺点也袒露。他很天真,有赤子之心。刘海粟有个姑丈屠寄,辛亥革命后,曾任北京大学国史馆总纂,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受其姑丈影响。但他从小受其母亲洪氏教导,这是主要的。洪氏是清代知名学者洪亮吉的小孙女,洪亮吉曾有过人口论,讨论人口增长过速的坏处,是一名理学家,曾被发配伊犁。刘海粟的父亲曾参加太平天国。刘海粟一生遭遇不凡,坎坷很多。他是个开拓者。

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时有乌始光、张聿光。教务长第一任是丁悚,后来江小鹣、汪亚尘、吕凤子、吕澂都当过。吕澂是吕凤子的弟弟,后来研究佛学,我是接张辰伯做教务长。

刘老有三百张藏画,曾放在市银行保险库,共两个铁箱。钥匙在我手上,我临走交给了会计主任,图章交王远勃保管。刘海粟妻子成家和想把这些画拿去。她强迫我把这些画拿给她,我说不能交。她说:“我是刘海粟的夫人,这些画应该交给我。”我说:“刘海粟生死不明,还不能交。”我同倪贻德秘密到萧山游击区去了。成家和后来移居香港,她同萧乃震结婚了。她在美专时很活跃,刘老很欣赏她。1980年至1981年,我同刘老去香港,她要见刘老,海粟未见,她也恨死我了。

刘海粟早年喜欢表妹杨蕴(又名杨守玉,正则刺绣科主任),杨蕴非刘海粟不嫁。刘海粟十七岁逃到上海学画,后来经几次婚变。(作者按:据刘海粟年表,刘海粟十六岁,迫于父命与林佳结婚,但违背与其表妹杨蕴之爱恋,终未与林佳合卺;1915年,刘海粟与张韵士成婚;1933年,刘海粟与张韵士分居,与成家和结婚;1943年又与成家和离婚;1944年与夏伊乔结婚。)

刘海粟两次被通缉,一次是被孙传芳通缉,一次是国民党刚刚上台时,他同柳亚子、章太炎等十几人被通缉。

刘海粟一次被错划为“右派”,是指他复辟“刘家店”,1958年并校后校址选在上海,又定去太湖,不久大区取消,改去无锡,拟由华东艺专为班底建工艺美院。一次被打为“反革命”,“反右”时,刘老希望回到上海,被打成“刘家店”经理。一是说他反对党的文艺路线,说公式化、概念化;二是说他反对苏联,他说列宾、苏里科夫在世界美术史上是二三流。不久前有人又说他是汉奸,这是不对的,不然“反右”时早作为理由了。“反右”对他刺激很大。他脱“帽”后我写信祝贺他,此信成了我“文革”时的罪状。他摘“帽”后的第二年,当选政协委员。他本来是一级教授,降成四级教授。刘海粟的反革命帽子是江青搞的。因为他喜欢收集古董,内有小报刊有关于蓝萍历史的文章。

他有过两次重病,其中一次是1958年到无锡参加学校活动,早操时中风。

刘海粟喜欢石涛、八大、青藤、梅清,但他说工笔画也不是没有好的,临过自藏的赵佶、仇十洲的作品,交游学习都兼收并蓄。“四王”他不喜欢,但也临过王石谷的,认为“四王”也有好的。在上海美专,他是跟随蔡元培(图4)思想的,蔡对他有很大帮助,如同北大,学术独立,思想自由,重视创造。他对古人,主张师造化、写生,直到现在还准备十上黄山,中国画、油画都没有放弃。

图4刘海粟为蔡元培作肖像写生(1921)

第一本《美术》杂志,1918年由上海美专创办。刘海粟当时是副校长,也是创办人。关于国画教育,鲁迅有评价,国画院体画,状元字,西方学院派,八股文,宾馆菜都是好看不好吃的。

上海美专早就实行工作室制,一个教授一个画室(油画有潘玉良、倪贻德、张弦、刘抗、王远勃),风格都不一样,由学生自选。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选老师,直到毕业。中国画没采取画室制,但分了花鸟山水组、人物画组。那时画人物的不多,主要是花鸟山水画组出来的人多些。吴昌硕的弟子王个簃是国画系主任,因此吴昌硕画派在上海美专较为风靡。刘老也是比较写意的。山水有潘天寿、黄宾虹、汪声远。汪画得很好,但不出名。诸闻韵做过国画系主任。1923年,潘天寿教中国绘画史,陆抑非教花鸟,顾坤伯教花鸟,从大写意到岭南派都有,如容大块等。工笔人物徐廷霸(音)教了很久。

刘海粟兼容并包,鼓励学生组织课外研究会,可跨系旁听,可升级,有剧社:赵丹、徐韬、王为一……学术空气很活跃。当时还开设卡通画,万籁鸣也待过。马徐维邦转戏剧,还有京剧。MK木刻研究会,经常有木刻活动。版画家张望20世纪30年代毕业。他在合肥发言,为刘老鸣不平。我们搞木刻,虽不公开提倡,但对木刻运动还是支持的。有一天鲁迅来美专,看MK木刻展览,内山嘉吉陪来,刘老闻说也请鲁迅到校长办公室来喝茶。鲁迅有事先走了,内山坐了很久。当时学生运动示威,请愿到市政府要求抗日。市府在江湾,是市中心,刘老坐一辆汽车送两箩筐面包慰劳我们。刘老是爱国的,经常赞助进步学生。

当时上海美专是个私立学校,没有国立学校的牌子硬,但在上海所处的位置好,办学自由一点,见闻广。学生们在刘老的影响下,敢于大胆创造。国立学校管理严一点。中国画、劳作、体、操是小四门。美专有选科生,教育制度比较灵活,所收的学生不一定高中毕业,初中毕业同等学历也可以,毕业后学校发文凭,虽然没有盖教育部官印,但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反而学得更好。年龄也不限制,三四十岁的也有,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潘玉良即为一例,她当时通过陈独秀介绍入学。陈独秀与潘赞化很有交情,与刘老也较熟。潘玉良跟洪野先生学画,是邻居。刘老发现她有天才,主张录取她,教务长认为潘玉良文化水平不太够,人家都不知道她是青楼出身。当时上海美专将旅行写生当作一门课,列到教学计划里也是创造(图5)。杭州每学期去一次,还曾到青岛、常熟、南京,主要是画风景,也触及人物、社会。师生感情也很亲密。晚上同乐,潘玉良唱京戏很好,令大家都怀疑她是歌女出身。刘苇知道,还是汪亚尘的爱人荣君立说的,记不清了。刘老有汪亚尘《四十年回忆录》(铅印了,在一个杂志上),收到《大学丛书》中。刘老当时叫刘季芳,讲到与刘老去餐馆吃饭……汪亚尘与刘老感情并不好。徐悲鸿来美专学过画的,刘对他不错,汪亚尘讲刘送过徐长袍子。

图5上海美专学生在龙华野外写生

作者按:1918年,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前身)学生在龙华野外写生(图5)。此图中间那位戴帽青年是传统的风度,却摆着一派西法透视测算比例的架势,此非中国传统写生也。写生原本为中国传统画学名词,谓花鸟类画家面对实物描绘者。生乃生动,写其生意、生趣也。非按西法透视、光影、立体刻写景物也。(英)迈克尔·苏利文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以此照片做封面,乃20世纪初年激进者欲以科学之西国代替中国画典型之情势。]

当时几个艺术学校各有特点。国立艺专,北平艺专,是国立学校,蔡元培督办,所聘教授比较好。郑锦(作者按:任北京艺专前身,即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是搞图案的,较早。西湖艺术院、上海音乐院,也是蔡元培倡办的。国民党时期,艺术院校都是专科学校。杭州风格上与上海美专接近,老师们互相兼课,如潘天寿、姜丹书。杭州不错,还有建筑系。国立的优越性是经费充足,老师们待遇较高,收学生也比较严格。上海美专较宽一点,最高时招了八百名学生。

林风眠也反对学院派,教师也有几个现代的,也受蔡元培影响。

王远勃是写实的,选学者不多,莫朴是他班的。周多是附中老师。还有潘玉良画室。

决澜社在西画界有地位。主要成员是庞薰琹、倪贻德。庞自己也办了个画室作为据点,以新为主,王济远也参加了。

倪贻德最成熟的画是抗日战争前,他喜欢德朗,喜搞新古典主义,他的作品有肖像、自画像,还有《少女像》等。倪贻德“五四”期间暑假毕业,考入上海美专,成为俄国教师普特而斯基(作者按:据南艺学生史洋的硕士论文《上海美专师资构成问题研究》记载,同时期上海美专聘请的俄国西画教师有一个,名字叫普特而斯基)的学生。他教学严格,倪贻德后做他的助教。倪成名主要是文笔好,是创造社成员,画也好,教学严格。

丘堤是庞薰琹爱人,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她的画很有特点,变形,红画绿,很美。美专的档案资料上海高教局有。

二、愿将八二当二八

——刘海粟谈创作体会

时间:1978年11月6日下午

地点:中国美术馆5楼(今学术报告厅)

1978年,余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班,10月到京,11月6日到中国美术馆听刘海粟讲座。日记记曰:“下午在美术馆听刘海粟先生作报告。讲六法,不深不透,讲自己的创作甘苦,还是生动的……八十老人不服老,愿将八二当二八。泼墨淋漓更泼彩,握笔当剑生新花。”以下为当时的听讲笔记。

(一)六法论

刘海粟:谢赫提出六法。六法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无论什么画派都如此,雕塑都有韵味,不是单纯技巧能做到的,不是一览无余。所谓“气”,很难分析,神气、大气、气魄、气味、韵、声韵、节奏。实际上画家创作不是机械的,要有丰富的感情、灵感,不像机器那样随便转动,仅仅模仿自然外形。中国画“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倪云林写胸中逸气、丘壑,意到笔不到。欧洲人不懂,但欧洲人也有啊。不是匠气、俗气,它很含蓄。怎么搞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到生活里去,到群众中去,不是关在房子里画。“得心应手”方能“气韵生动”,不是干巴巴的。中国画以写形为手段,以写神为目的,宋代苏东坡、米芾很注意无法有法,源于自然,超过自然,并不只是自然的外形。小中见大,画出画家感到的伟大。我们中国画都欢喜,要好好研究,虽然几笔也要有它的基础,这是最好的礼物,一定要画好。

有一次欧洲人要看我,在旅馆里见面,很友好,第二天还要拜访我,参观我的画室,但画室被“四人帮”都打掉了,我只好说明天我带画来,全家都来为你们送行。我带了十张画,他们高兴极了,二十几人怎么分十张画呢?答应以后寄给他们,他们要付代价。我说我们中国高的画家不卖画,是无价之宝。中国画要登上世界画坛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不称霸。

(二)“意在笔先”

刘海粟:诗书画结合起来称三绝,它们是分不开的。画是无声之诗,山外有山,树外有树,层峦叠嶂,自有一法,但不是拘于成法。传统艺术是有神气的,如汉代石刻、武梁祠、孝堂山,古希腊庙堂也有长长的一个雕塑带,但中国的更高。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以很简单的笔墨表现了李白行吟的神气。所谓虚灵处、无笔墨处、意到笔不到,好处即在于此。我的《牧牛图》也是想以这种简练的笔法表现牧童的神气。吴仲圭山水,注意意象,注意空白,把主要的画出来,其余则删除。赵佶的政治不好,工笔很有功力。我也画了锦鸡,学学院派的长处。我只以红色、石青、赭石三色,想推陈出新。

今年5月,法国朋友来看我,我说一定要请到家里,虽然只有两间房子,现场交流是很好的嘛!看画看得出神,说是有古道之点、新道之点,我们要再创造,推陈出新。

总之中国画形式简练,意味深刻,如京剧《打渔杀家》没有布景,但表演得好极了。《昭君出塞》,光那骑马的动作就高极了,中国画也如此。山水讲气韵,花鸟要生动,人物要神气。中国画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原则,意趣要耐人寻味,要有极简单的线条表达自然,如沈周画楼有风雨将至之势。

中国画绘画展览有传统、有创新,各有各的风格就好,就怕一个模样。“四人帮”则搞得千篇一律,我们还要提高补充。中国画不同派别由来已久,宗炳、王微画山水便有画论,至唐王维被推为南宗始祖,画家兼诗人,流风至宋元明清。宋代苏轼、欧阳修、李清照、辛稼轩文学词家辈出。苏轼、文同画竹,米芾画山都有创新,不创新就站不住,历史是很严格的。挥洒自如,尤其苏东坡“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两句诗我最喜欢,中国画讲究骨气,人品要好,画如其人,又与人不同。“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画竹要迎风而动。董其昌南北宗论,提倡文人画派。沈周、文徵明、白阳、徐渭名气很大,发扬光大,直至今天。“扬州八怪”、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都受他们的影响,为中国画一大思潮,一般画家也受他们的影响,不与诗、书结合起来就不高。我就胆大妄为,我也写诗、写字,与画都有关系。许多革命老前辈都做得好,毛主席的诗好极了。“四人帮”搞得没人接上去,中断了,没有这个兴味。

中国画最大特征是意,是“意在笔先”,意的内容很广,构图、取景、造型,艺术上加工,方能引起共鸣。气韵生动离不开它,画画没有画意不行,要耐人寻味。看了惊奇不如欢喜,欢喜不如思味。(作者按:清·戴熙曰“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顾恺之看张僧繇画三次,越看越觉得好!(作者按:此处为海老口误,顾恺之生于348年,张僧繇生于502年,顾不可能看到张的作品。相传是阎立本在荆州,三次去看张僧繇的壁画,开始不服气,后来越看越感觉有味,最后躺在画下不肯走了。)

(三)有笔有墨

刘海粟: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为了达到意这个最高的境界,积累了不少经验。

画面构图与意境的关系,怎样表现得概括?树法、皴法,中国画不是自然主义,如仇英《临萧照瑞应图卷》,充分表现了山色秋光,“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以逸为高。人、明暗、解剖处理非常适当,线、淡色有强烈的色彩对比,有声有色,手法巧妙,真实而生动。马的眼睛都不一样,主人画得好,线条好极了,将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人物构成生动,每个人的眼睛都不同,生动明快,达至气韵生动的境界。画树左看右看不一样,搜尽奇峰打草稿。

中国画第二个特点是笔墨,要有笔有墨。有多少功力,书法很要紧,讲求悬笔,形神意境不能单独存在,赖以笔墨,骨法用笔,注意体现线条的美。如画水要很生动,有韵律感。用墨渲染同样要有韵味,欧洲人也讲究味道,墨分五色,用单线墨色表现丰富的层次,像素描同样表现笔触和调子,好的素描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得有力生动。毕加索早期素描好极了,石版画也注意线条,后来抽象了。中国画线条有它的规律,如顾恺之“春蚕吐丝”。为了充分表现它的美,没有技法上的修养是不行的。为了达到意,要深入观察。蚕吃桑叶,吐出来的是丝;蜜蜂吃花蕊,酿出来的是蜜。画手、画马要熟悉,画微小的草虫也要研究,画山水更应如此。尤其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我的教导和培养,曾给我以很好的条件,到处去画,画了不少手卷。我喜欢画牛,画各种各样的牛,如这张小牛就是在农村掌握了各种各样的牛的姿态。画了不少油画,用水墨画了这张《群牛图》,虽画得不好,但肌肉、光感表现出来,想通过牛的动态使这张画很有生气,但我没有达到,我还要再学习。

黄山写生,都是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画幅很小,场面很大,繁的化简,繁、乱统一在阴阳虚实之中。1954年在黄山住了很久,画了很多中国画。李可染也很艰苦,一天画到晚,风雨无阻。《黄山手卷》就是拿的一个衬板,卷着画的。黄山画家很多,梅清即是。我爱黄山,六上黄山,画了很多,有泼墨、白描,“黄山为我师,我为黄山友”,说明黄山对我艺术造诣的作用。(作者按:到了快一百岁的时候,他已经不止六上黄山了,而是十上黄山。)我在北京忆写黄山,都表现了黄山地质容貌,拿“四王”笔法画黄山则不行。个人画的黄山都有自己的印记,“今日我为黄山友”,对黄山感情越来越深。用博大的线条表现博大的黄山,色彩很鲜明,想表现黄山多姿多态。打倒了“四人帮”,我越到老年越充满了力量。在北京、大连画了不少泼墨、泼彩。

图6 刘海粟 红梅图

130.5cm×67.4cm 纸本设色 1978年

《红梅图》(图6)也想走出新路,手法新、意境新、情调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任务很重。梅花两枝,画外有画,用对角线交叉,古人没有这样画的。色彩采用了西方色彩的冷暖变化,胭脂用冷红、朱红,冷暖感觉不同。密不通风,疏能走马,有虚有实。有人要我画一手卷,想了两个月,将纸挂在壁上,想出了章法。虽然老病,血压很高,坚决参加华主席指引的新长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切。

吴昌硕做官了,好朋友任伯年人很好,他要吴昌硕画画:“你画,画出来比我好。”吴说:“我不会画。”任伯年准备了纸、色,打上草稿,请吴昌硕画,一堆一堆的。任伯年说好极了,他创造了新东西。他的牡丹与前人都不同,力量很大,有学问,篆书很好。他四十八岁才学画。

我从小读四书、五经,写字、画画。我乱涂,老师说我乱涂画得最快。吴昌硕不是我的老师,但对我有影响。康有为变法,要去留学,对我有影响。但我从小喜欢中国画,我画了一张,吴昌硕题“神入也”鼓励我。

传统是要的,但抄来抄去是不行的,要批判地接受。

图7 刘海粟 熊猫

138cm×64cm 纸本设色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家人同庆,出去创作。1977年1月8日,上海零下八度,朔风凛冽,我一定要出去,画了一张大油画。回家手冻僵了。我还经常用水墨画熊猫(图7),它有它的神态,憨拙可掬。庆祝十一大胜利召开,我很高兴,用朱砂画松柏图(图8)。在上海赛诗、赛画会上,我献诗献画。后来我到北京又找朱砂画了第三幅《古松图》,兴味很好。第二天又带病挥毫画了两张泼彩、两张泼墨荷花(图9):“毕竟西郊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今日荷花别样红。”改了宋代的诗(杨万里),我说我比他的好,今日伟大极了!红的彻底了,高!(听众鼓掌)。要大胆,我的改了三个字比他高了。同日我又赋诗:“墨笔淋漓如疯狂……”人说我野狐禅,野得更透彻了。

图8 刘海粟 水龙吟

180cm×96cm 纸本设色 1977年

南京艺术学院藏

图9 刘海粟 重彩荷花

128.1cm×64.4cm 纸本设色 1978年

刘海粟美术馆藏

我八十多岁了,在这样的时代,充满了激情,背着画箱,像学生,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人对生活失去了爱,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我洋溢着青年人的朝气,故我的童心复活。粉碎“四人帮”后,题画说:“年方八二,今年年方八三,古人说年方二八,是有出处的。”高兴,我病也没有了,童心意味着幻想、创造、淳朴、诚实。在这样的时代,人人都应该为繁荣富强的中国贡献力量。

书画同源,水墨为上,还没讲完。

我一生波澜,还没被斗死,人说我能活一百岁。一百岁是现实主义,四百岁是浪漫主义。(全场热烈鼓掌。)

图10 刘曦林读《黄山图》卡片

作者手记:刘海粟《黄山图》余曾作读画卡片(图10),此作为皮纸,四尺立轴墨笔。笔记释文大略是:近石如石涛笔法,右下似用水将纸打湿,行笔在水上所形成之自然纹理,与上面重墨所勾之势相接,曲线回旋,别有韵致。

树用破墨法。远峰松奇,用重墨战笔描。远山泼墨,亦有水渍痕,却又大如片石纹理。

左上篆题:《黄山图》。

右上题:“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一九七五年五月三日,刘海粟时年八十岁。”

左下印:“黄山是我师”。左右绫边有丛碧张伯驹、夏承焘题诗。

(文/刘曦林;中国书画)

(请横屏欣赏)

刘海粟 黄山立雪台晚翠图

47.8cm×90.8cm 纸本设色 1979年

刘海粟美术馆藏

刘海粟 黄山西海门图卷(局部)

44.9cm×529cm 纸本设色 1954年

刘海粟美术馆藏

作者简介

刘曦林,1942年生,山东临邑人。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于中国美术馆从事美术史论研究、书画创作,为研究馆员,历任研究部副主任、主任。为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仁美书画院名誉院长等。

出版专著:《蒋兆和论》《中国画与现代中国》《20世纪中国画史》等。其中《20世纪中国画史》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金奖。

兼事书画创作,出版有画册《水墨清韵——刘曦林书画小品集》《刘曦林艺术印记》(四卷)、《披图展卷》《故乡月明——刘曦林艺术馆作品集》等。

[ 责任编辑:陈雅雯 ]